科学传播的叙事魔法: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科学传播的叙事魔法: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1962年,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问世,这本书通过一个关于"世界末日"的隐喻故事,揭示了滥用杀虫剂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引发了全球环保运动。这个经典的科学传播案例,展示了叙事手法在传达复杂科学概念时的巨大威力。
叙事转向:突破科学传播的内卷困境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已经陷入僵局:同质化报道泛滥、受众注意力分散、信息超载导致重要信息被忽视。为突破这一困境,科学传播需要实现从"信息传递"到"意义生产"的叙事转向。
叙事转向的核心在于运用故事化的表达方式,通过人物、情节、冲突等叙事元素,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这种转变不仅能够提升信息的吸引力,还能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科学内容。
成功案例:让科学"活"起来
近年来,一些创新的科学传播项目通过巧妙运用叙事手法,成功吸引了公众的关注和参与。
《馆长来了》:科学脱口秀的创新尝试
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学传播中心推出的《馆长来了》系列科普短视频,邀请知名科普场馆馆长,以脱口秀的形式讲解深奥的科学知识。例如,在《恐龙真的灭绝了吗》这一集中,国家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张玉光以幽默风趣的语言,结合生动的动画演示,向观众讲述了恐龙演化为鸟类的科学理论。
这种将专业知识与流行文化相结合的方式,不仅降低了科学知识的理解门槛,还通过权威背书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该系列作品在多个融媒体平台的传播量近百万,充分证明了故事化表达在科学传播中的巨大潜力。
《科普有戏》:用戏剧演绎科学魅力
同样是来自北科院科学传播中心的创新项目,《科普有戏》系列科普剧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将科学知识融入故事情节中。例如,《碳捕捉计划》通过一个关于环境保护的故事,向观众普及了碳捕捉技术的原理和应用;《细菌大作战》则以生动的舞台表演,展现了人体免疫系统与细菌之间的斗争。
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让科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还通过情感共鸣增强了信息的传播效果。《科普有戏》系列作品曾参与多个科普活动,并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成为科学传播领域的一颗新星。
培养科学传播者:从"会做研究"到"会讲故事"
尽管叙事手法在科学传播中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但调查显示,81%的科研人员仍表示向非专业受众解释复杂研究是一大难题。这凸显了科学传播者能力建设的紧迫性。
提供针对性培训
科研机构和高校应为研究人员提供系统的科学传播培训,包括:
- 叙事方法:学习如何筛选和精炼信息,构建完整的故事框架
- 演讲技巧:提升在公众场合讲解科学知识的能力
- 受众分析:了解不同群体的需求,定制个性化的传播策略
借助专业服务
科学传播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科研机构可以与专业的传播服务机构合作,为研究人员提供:
- 科学视频定制:将复杂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直观易懂的视觉内容
- 品牌内容传播:通过专业团队创作高质量的科普内容,精准触达目标受众
更新评价体系
传统的科研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发表量、下载量和引用量,忽视了科学传播的重要性。机构应探索新的评价指标,鼓励研究人员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将科学传播成效纳入职业发展考量。
结语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传播需要突破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转向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叙事方式。通过创新的表达形式和专业的传播能力培养,我们不仅能提升科学知识的普及效果,还能激发更多人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为培养未来的科研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