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科学传播中的术语修辞:你用对了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科学传播中的术语修辞:你用对了吗?

引用
搜狐
10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774948103_121679860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716450
3.
http://www.cnterm.cn/ar/
4.
https://wuli.wiki/online/QMPrcp.html
5.
https://hhxk.mlunwen.com/article/show/id/19977
6.
https://www.kdocs.cn/article/41EC7D749E.html
7.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37552
8.
https://pangruitao.com/post/4810
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7%91%E5%AD%B8
10.
https://www.cssn.cn/skwxsdt/gjhy/202410/t20241025_5796790.shtml

在科学传播中,如何让深奥的专业术语变得通俗易懂,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比如在解释量子力学时,如何让普通读者理解“波函数坍缩”这样的专业术语?这不仅考验着科普作者的语言能力,更体现了科学传播的艺术性。

01

术语修辞的重要性

在科学传播中,专业术语是不可避免的。它们承载着精确的科学含义,是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研究形成的共识。然而,过多的专业术语也会成为理解的障碍,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

比如在量子力学的科普中,如果频繁使用“波函数”、“算符”、“希尔伯特空间”等术语,很容易让读者感到困惑。因此,如何在保持科学准确性的同时,让术语变得易于理解,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02

成功的术语修辞策略

比喻和类比

比喻和类比是科普写作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将复杂的科学概念与读者熟悉的事物相比较,可以大大降低理解的难度。

例如,在解释量子纠缠时,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曾用“延迟选择实验”来比喻:想象你正在观看一部电影,但这部电影的结局是由你实时决定的。这种“观察者影响结果”的设定,虽然不能完全解释量子纠缠的奥秘,但至少让读者对这一概念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举例说明

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解释抽象概念,也是科普写作中的常用手法。比如在解释相对论中的“时间膨胀”效应时,可以举出宇航员在高速飞行的飞船中,时间会比地球上的人过得慢的例子。这种具体的情境描述,比单纯解释公式更容易让人理解。

适度简化

在科普写作中,适度简化复杂的科学概念也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牺牲准确性,而是要在保持核心科学内容的前提下,去除不必要的细节。

比如在解释DNA结构时,可以将其简化为“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携带遗传信息”,而不需要详细描述其化学组成和空间构型。

03

失败案例分析

然而,并非所有的科学传播都能做到恰到好处。有些科普作品过于追求专业性,大量堆砌专业术语,结果适得其反。

例如,在一些护肤品牌的科学传播中,过度使用“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细胞再生”等专业术语,反而让普通消费者感到困惑。这种“科技感”的过度包装,不仅没有提升产品的吸引力,反而可能引起消费者的反感。

04

科学传播的平衡之道

科学传播的最终目的是让科学知识被更多人理解和接受,而不是展示专业术语的多少。因此,在使用专业术语时,需要时刻考虑读者的理解能力,找到专业性和可读性之间的平衡点。

正如科普作家卡尔·萨根所说:“科学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一套需要死记硬背的事实。”在科学传播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读者的科学思维,而不是简单地灌输专业术语。

因此,当我们在科普写作中遇到专业术语时,不妨多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个术语是否必要?是否有更通俗的表达方式?如何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好科学传播,让科学知识惠及更多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