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如何破解小广告治理难题?
社区如何破解小广告治理难题?
乱贴小广告,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城市顽疾,却给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诸多困扰。从电线杆到公交站牌,从小区墙面到电梯间,这些“牛皮癣”不仅影响市容环境,还可能暗藏诈骗陷阱,严重威胁着市民的财产安全。
小广告的危害不容忽视
小广告的危害远不止于视觉污染。据相关统计,仅在2024年3月,南昌市东湖区城管执法大队就一次性收缴了280余份违法小广告,涉及170余辆共享电单车。这些小广告的清理费用高达1000余元,给城市管理和市民生活带来了沉重负担。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小广告中往往隐藏着诈骗信息。从虚假医疗广告到非法贷款,从假证制作到电信诈骗,各种违法信息通过小广告传播,严重威胁着市民的财产安全。据统计,因轻信小广告信息而导致财产损失的案例屡见不鲜,其危害之大令人咋舌。
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
面对这一顽疾,各地社区积极探索治理新模式,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
疏堵结合,源头治理
一些社区采取“疏堵结合”的策略,既严厉打击非法小广告,又为合法需求提供规范渠道。例如,北京市某社区在小区内设置专门的便民信息栏,引导居民和商家合法发布信息。同时,对违规张贴小广告的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形成有效震慑。
科技助力,精准打击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社区开始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效率。例如,上海某社区引入智能监控系统,对重点区域进行24小时监控,一旦发现非法张贴行为立即报警。同时,社区还开发了专门的手机APP,鼓励居民随时举报小广告,实现全民参与的治理模式。
联动机制,多方共治
治理小广告不能仅靠社区单打独斗,需要建立多方联动机制。例如,成都市双流区通过党建引领,整合市场主体、社会团体、全体市民等各方力量,构建起“四区协同治理”机制。这种上下联动、多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模式,为破解小广告治理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治理难点与挑战
尽管各地社区在治理小广告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但仍面临不少挑战:
流动性强,难以根治:小广告的张贴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即使在某个区域清理干净,很快又会死灰复燃。
执法难度大:由于违法成本低,加之取证困难,对违法者的处罚往往难以落实。
源头治理难:很多小广告背后涉及复杂的利益链条,仅靠末端治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成功经验与启示
从各地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
建立长效机制:治理小广告需要持之以恒,不能搞“一阵风”。要建立常态化的巡查和清理机制,确保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多方联动,形成合力:政府、社区、物业、居民等各方力量要紧密配合,形成治理合力。同时,要充分发动群众,让每个人都成为城市文明的守护者。
疏堵结合,标本兼治:既要严厉打击非法小广告,又要为合法需求提供规范渠道。通过设置便民信息栏、开发线上服务平台等方式,满足群众的合理需求。
科技赋能,提升效率: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智能监控、大数据分析等,提升治理效率和精准度。
共建美好家园,你我共同参与
治理小广告,建设文明城市,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不随意张贴广告,不轻信非法信息;让我们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城市文明,你我共建。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共同向小广告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