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中国》第三季:解锁天津非遗魅力!
《非遗里的中国》第三季:解锁天津非遗魅力!
12月28日,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第三季将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带领观众走进天津,感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非遗魅力。作为“京剧大码头”“评剧发祥地”“北方曲艺之乡”,天津孕育出近40项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海河文化、码头文化的独特魅力。
杨柳青年画:半印半画的匠心传承
杨柳青年画是天津最具代表性的非遗之一,其最大特色在于“半印半画”的独特工艺。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再用墨印在纸上,经过多次单色版套印后,最后以彩笔填绘。这种工艺不仅保留了传统木版年画的韵味,更增添了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层次。
年画中的吉祥话蕴含着美好的寓意。比如经典之作《莲年有余》,利用“莲”和“鱼”的谐音,象征连年丰收、富足。现代杨柳青年画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画社成员将年画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创作出贴近生活的文创产品,让传统年画焕发新生。
泥人张彩塑:泥土中的艺术生命力
天津泥人张彩塑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其作品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历史人物,讲究“塑、绘、形、神”。老一辈手艺人对材料的选择极为讲究,选用天津西郊古河道地下1米处的红胶泥,经过复杂的处理工艺,制成“熟泥”后才能开始创作。
现代泥人张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在探索创新。手艺人引入3D打印等新技术,让泥塑艺术更加多元化。但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泥人张彩塑始终保持着对艺术品质的追求,每件作品都经过数十次的精细绘制,力求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相声:曲艺之乡的活态传承
天津是名副其实的“曲艺之乡”,相声在这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从街头巷尾到专业剧场,相声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节目中,相声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马志明先生分享了相声的艺术精髓:“我们相声更多刻画的是百姓生活,像《纠纷》这个故事,于潜移默化中传递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传统思想。”
在天津,相声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与现代元素结合,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节目中,传统相声与摇滚音乐的混搭表演,展现了天津曲艺的包容性和创新精神。
汉沽飞镲:渔家文化的生动演绎
汉沽飞镲是天津沿海地区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与当地渔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出海前的祈福、海上的信息传递、丰收时的庆祝,都离不开飞镲的铿锵之声。掏镲、叫镲、过脖、镲花、镲是汉沽飞镲的基本功,表演时讲究手、眼、身、步的配合,鼓的加入则控制着节奏和气氛。
这种艺术形式不仅是渔民们表达对自然敬畏的方式,也是他们展现生活智慧和勇气的舞台。节目中,演员黄志忠与非遗传承人一起学习飞镲动作,体验这项传统艺术的魅力。
《非遗里的中国》第三季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通过主持人撒贝宁与专家单霁翔、演员黄志忠的互动体验,展现了天津非遗的独特魅力。节目不仅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回顾,更是一场展现非遗在现代生活中传承与创新的视觉盛宴。
天津非遗的魅力在于其开放包容的特质。从杨柳青年画到泥人张彩塑,从相声艺术到汉沽飞镲,每一项非遗都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天津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