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预警再升级:长周期预测助力防灾减灾
日本地震预警再升级:长周期预测助力防灾减灾
2023年,日本地震预警系统迎来重大更新,首次将长周期地震动预测信息纳入预警体系。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体现了地震预警技术的革新,更为高层建筑和大型基础设施的安全提供了新的保障。
长周期地震动预测:为高层建筑撑起“保护伞”
长周期地震动,顾名思义,是指地震过程中持续时间较长的振动。这种振动对高层建筑、大型油罐等自振周期较长的结构和基础设施构成重大威胁,可能导致其发生长时间振动,甚至倒塌。
日本在长周期地震动预警方面走在世界前列。通过建立长周期地震动危害等级和预测模型,日本地震预警系统能够提前预测这些关键设施可能遭遇的地震影响。这一技术的引入,填补了传统预警系统在应对长周期地震动方面的空白,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海底观测网:预警系统的“千里眼”
自2015年起,日本开始将海底观测网纳入地震预警系统,这一举措显著提升了预警系统的效能。海底观测网通过部署在海底的地震仪和海啸计,能够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和海啸风险。当日本海沟沿岸发生地震时,海底观测网可以快速捕捉地震信号,并将数据传输至预警中心,从而大幅缩短预警发布时间。
实战检验:预警系统的“生命线”
2024年1月1日,日本能登半岛发生7.5级强震,造成280多人遇难,83,000多栋房屋受损。在这场灾难中,日本地震预警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系统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发出警报,为居民提供了宝贵的逃生时间。研究表明,地震早期预警系统(EEWS)能够在震中300公里范围内快速检测到强震区域,并在震源核爆后20秒内准确识别出强震区域。
此外,日本气象厅还建立了临时信息发布机制。根据地震规模和异常现象,发布“警戒”、“注意”和“调查结束”等不同级别的预警信息。例如,在2024年8月8日宫崎县地震后,气象厅首次发布了“巨大地震注意”的南海海槽临时信息,提醒民众在一周内注意地震风险。
技术融合:预警系统的未来之路
日本地震预警系统采用区域型和现地型两种预警方式。区域型预警通过地震定位和规模计算提供预警,而现地型预警则直接分析P波特征,两种方式结合使用可以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未来,地震预警技术有望进一步融合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2024年5月发表在《通讯地球与环境》上的一项研究,介绍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地震震动预测模型,该模型能够在与经验模型相似的时间内提供更高精度的震动预测,为地震预警系统的升级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地震预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应对地震灾害提供了有力工具。然而,正如专家所言,地震预警不是万能的。它只能在地震发生后提供有限的预警时间,真正的防灾减灾还需要依靠科学的建筑规范、完善的应急体系和公众的防灾意识。日本地震预警系统的最新进展,为我们展示了科技如何助力防灾减灾,也为全球地震预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