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复工后的职场新趋势:从职业倦怠到副业兴起
企业复工后的职场新趋势:从职业倦怠到副业兴起
随着企业陆续复工复产,职场人的心态和职业规划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根据前程无忧和LinkedIn的最新报告显示,近六成职场人表示已经做好“当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的准备,积极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此外,88%的企业为员工安全返岗提供了支持和资源,帮助员工以健康、积极的方式恢复工作。与此同时,职场传统壁垒如行业限制、公司组织限制及办公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正加速被打破,职场人对副业和远程办公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职场人在疫情下的适应能力,也预示着未来职场发展的新方向。
职场人的心态变化:职业倦怠的成因与表现
毫无疑问,一大批节后复工的人,已经开始感到倦怠了。有研究指出,假期后的这段时间通常被称作“消退期”,可以是假期后三天到四周的任何时间。在此期间,假期的积极影响开始消退,压力逐渐增加,有时会升至比假期前更高的水平。很多人节前就长时间工作劳累,短暂的休假后又返回复工,更容易导致“倦怠”。
职业倦怠第一次出现在心理学领域是在1974年,当时一个叫赫伯特·弗罗伊登贝格尔(Herbert Freudenberger)的美国心理学家在一篇论文中描述了倦怠(burn out)这一现象,这基于他对一家戒毒所的志愿者(包括他自己)的观察:很多志愿者一开始对工作热情满满,希望竭尽全力帮助他人,但后来却变得非常沮丧疲惫,很难控制情绪,有的还出现了头痛、失眠等身体症状。在这篇论文里,赫伯特把倦怠称为一种“严重的职业伤害”,有时,它意味着一种“真正的损失”:你失去了内心珍视的一些东西——你最初从事这个职业的动机,这会带来愤怒和悲伤,而这是很难克服的。
后来,另一个美国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娜·马斯拉赫(Christina Maslach)和她的同事们对倦怠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根据著名的马斯拉赫倦怠量表(MBI),职业倦怠主要有三个方面表现:
严重的疲劳感:包括身体不适和情绪耗竭,比如睡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感觉“心好累”,明明有能力做一项工作却没有动力去做,经常出现辞职的想法……
去人格化:主动把自己“工具人化”,觉得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重要,对周遭环境产生不了影响;拉远自己跟工作、客户和同事的情感距离,在工作中显得冷漠、愤世嫉俗。
低效能:不能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工作效率降低,无助感加强。
如果你有几天在工作中又累又不开心,看谁都不顺眼(包括自己),效率也变低了——那很有可能就是倦怠了。
马斯拉赫说,职业倦怠是一种对工作中慢性情绪和人际压力源的一种长期反应——也就是说,倦怠是一个信号,表明人跟工作的关系出现了问题。马斯拉赫和莱特(Leiter)用6个指标来评估人和工作的匹配度,如果我们存在一个或者多个与工作的不匹配,长期就会产生倦怠。
1)工作量超载:这是跟倦怠最直接相关的因素——工作量超出了自己能够承担的负荷;另一种可能性是,工作类型不适合自己——因为缺乏工作需要的某种技能或特质,即使工作量是合理的,也可能出现耗竭感。
2)缺乏控制感:指对自己的工作缺乏控制,比如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资源,不能决定自己用哪种方式完成自己的工作。
3)缺乏内在和外在动机:心理学中有一组关于动机的重要概念——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内在动机:当人们从事某项活动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感到有趣和愉悦,而不是因为外部奖励或者压力,这被视为动机的最理想状态。外在动机:当人们从事某项活动是为了获得外部的奖励或避免惩罚。当一个人内在动机得到增强时,会表现出更高的创造力、持久性和幸福感。而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导致依赖外部动机,进而影响个人的内在动机和整体幸福感。
4)在工作中缺乏社会支持:包括情感支持、工作中的互助行为和从集体中得到的归属感。缺乏社会支持,尤其是在工作中存在与他人长期未解决的冲突,会增加工作中的挫败感。
5)缺乏公平感&价值观冲突:当人们觉得自己在工作中缺乏公平感,或者一些工作任务违背了自己的价值观时,更容易出现倦怠感。
6)“心理契约”被违背:除了上面两类原因,职业倦怠还可能跟更大的背景有关,比如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因素。马斯拉赫就指出,现代社会资源分配方式和组织的变化会让打工人们产生一种“心理契约”被违背的感觉:“现在员工被期望在时间、努力、技能和灵活性方面付出更多,而在职业机会、终身就业、工作保障方面却得到更少的回报。违反心理契约可能会产生倦怠。”
工作满足不了自己的期望,付出很多却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倦怠的产生也就是合情合理的了。
副业需求的增加:应对职业倦怠的新选择
面对职业倦怠,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开始寻求副业作为突破口。小红书上随处可见职场人分享自己的副业经验,从自媒体运营到兼职工作,从线上课程到实体创业,形式多样,不一而足。
一位网易实习生分享了自己的副业经历:主业是研究生,副业每月收入6000元。她发现成长时真正的对手其实是自己,需要保持好奇心,探索新事物,关心他人,敢于冒险,勇于尝试。
另一位23岁的职场人同时担任小红书博主和医药公司QA,月收入达到12000-14000元。她通过自媒体变现、买手合作、直播和开设店铺等方式实现收入多元化。
一位职场妈妈通过坚持做自媒体,从最初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现在每月能接12个合作项目。她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副业收入一定会超过主业。
一位卫生院女医生利用业余时间经营小红书账号,通过分享医疗相关的内容,每月副业收入已接近主业收入。她建议刚起步的博主要坚持内容原创,分享利他性内容,比如个人成长经验、职场技巧等。
这些案例表明,副业不仅能够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为职场人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通过副业,职场人可以探索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特长,甚至实现职业转型。
远程办公:未来职场的新趋势
除了副业需求的增加,远程办公也成为职场人关注的焦点。根据全球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发布的《2025年职场趋势预测》显示,远程办公正在成为一种新常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接受并实施灵活办公政策,允许员工在家中或其他地点工作。
远程办公的兴起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远程协作工具如视频会议、在线文档编辑、项目管理软件等日益完善,使得远程办公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同时,远程办公也为职场人带来了更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地点安排工作,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
未来职场发展的新方向
职场人的心态变化、副业需求的增加以及远程办公的兴起,共同塑造了未来职场的新面貌。未来的职场将更加注重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打破传统的职业壁垒,提供更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对于企业来说,需要重新思考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传统的固定岗位和单一职业路径可能不再适用,企业需要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灵活性。同时,企业也需要建立更加开放和包容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探索副业和远程办公等新的工作方式。
对于职场人来说,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除了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学习能力和跨领域知识。同时,职场人也需要学会在多重身份之间切换,平衡好主业和副业的关系,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建议与展望
面对职场的新趋势,职场人应该如何应对?以下是一些建议:
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和价值观,选择与之匹配的副业或远程工作机会。
时间管理:合理安排时间,平衡好主业和副业的关系,避免过度劳累。
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适应快速变化的职场环境。
建立支持系统: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建立互助网络,共同应对职场挑战。
保持开放心态:拥抱变化,勇于尝试新事物,不断探索个人发展的新可能。
企业复工后的职场新趋势反映了职场人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也体现了职场环境的深刻变革。无论是副业需求的增加,还是远程办公的兴起,都为职场人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发展路径。未来,职场人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企业也需要建立更加开放和包容的企业文化,共同推动职场生态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