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迎来新突破: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展现潜力
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迎来新突破: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展现潜力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肺疾病,主要影响50岁以上人群,男性多于女性。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22万新发IPF患者,且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这种疾病会导致肺泡结构被破坏,肺泡区域出现致密纤维化,最终导致呼吸困难和肺功能丧失。目前,IPF的5年生存率不足30%,被称为“不是癌症的癌症”。
现有治疗药物及其局限性
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仅批准了两种药物用于治疗IPF:吡非尼酮(Esbriet)和尼达尼布(Ofev)。这两种药物虽然可以减缓肺功能下降,但无法根治疾病。
吡非尼酮:通过抗炎、抗氧化和抗纤维化作用来延缓疾病进展。常见副作用包括恶心、食欲不振和光敏性皮疹。
尼达尼布: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阻止肺纤维化的进展。主要副作用是腹泻和恶心。
尽管这两种药物为IPF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它们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高剂量使用、可能产生耐药性、副作用较大。因此,医学界一直在努力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最新研究突破: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近期,北京大学药学院王坚成团队与中日友好医院代华平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他们开发了一种基于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新型治疗方法,通过调控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来治疗IPF。
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三维结构可电离脂质材料(3D脂质),并将其与siRNA(小干扰RNA)组装成纳米制剂。这种纳米制剂能够同时实现两个关键作用:
通过环孢菌素A(CsA)结合线粒体内膜中的亲环蛋白D(CypD),抑制mPTP的开放。
通过siRNA下调线粒体钙单向转运蛋白(MCU)的表达,减少线粒体钙超载。
在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小鼠模型中,这种纳米制剂显著抑制了肺组织中的胶原沉积、促纤维化因子表达和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与已上市的临床治疗药物吡非尼酮相比,该纳米制剂在多个药效指标上表现出更优的疗效。
临床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有上述突破性研究,但IPF的临床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根据蔻德罕见病中心发布的《中国特发性肺纤维化及进展性肺纤维化患者诊疗状况及生命质量调研报告 2024》,患者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诊断延迟:从发病到确诊的周期过长,影响早期治疗。
药物可及性差:抗纤维化创新药物少,现有治疗药物医保报销比例低,药品配备不足。
经济负担重:患者家庭年均直接支出高达7.7万元人民币,超半数患者需要照护。
为改善IPF患者的诊疗现状,专家建议:
推进诊疗规范化,提高早期诊断率。
优化患者管理和随访体系,确保治疗连续性。
增加可用药物种类,持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扩大医保报销范围,提高抗纤维化药物的报销比例。
鼓励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基本医保的有效补充。
加快新药审评审批流程,使创新药物更快惠及患者。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严重的肺部疾病,目前虽无法根治,但通过现有药物和新型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正在逐步改善。未来,随着更多研究的开展和临床实践的积累,我们有理由相信,IPF的治疗将迎来更多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