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墩遗址:9000年前的稻田见证世界最早稻作农业
皇朝墩遗址:9000年前的稻田见证世界最早稻作农业
9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3项重要考古发现,其中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的发掘成果尤为引人注目。这处遗址不仅揭示了9000年前的水稻田遗迹,还展现了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聚落生活的生动图景。
皇朝墩遗址:保存最完好的环壕聚落
皇朝墩遗址位于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犁金园村,地处金衢盆地西侧,衢江北岸。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聚落遗址,年代距今约9300-8000年,属于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
遗址主体由两处台地和一条环壕组成,总面积约55000平方米。环壕周长约902米,宽度在7至27米之间,环绕着两处台地分布。从空中俯瞰,整个遗址形似葫芦,结构清晰且保存完整,是目前发现的上山文化遗址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
世界最早的水稻田
遗址最引人注目的发现是位于环壕东侧的一片低洼区域,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经考古证实为9000年前的水稻田。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的水稻田,填补了上山文化考古中关于稻田的空白。
考古工作者通过多学科合作,采用田野勘探、植硅体分析、考古试掘、测年确认、土壤微形态研究等方法,最终确认了这片古稻田的存在。土壤样本分析显示,水稻植硅体含量高达5000-7000粒/克,远超过古水稻田的判定标准,证明这里曾是先民种植水稻的田地。
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皇朝墩遗址的发现具有多重重要价值:
稻作农业起源研究:作为目前发现的最早水稻田,这一发现刷新了学术界对史前稻田和稻作农业发展的认知,进一步完善了上山文化稻作农业起源的证据链。
聚落形态研究:遗址保存完整的环壕聚落结构,为研究上山文化遗址的选址、聚落景观、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材料。环壕的出现表明当时社会已开始划分功能区,显示出社会复杂化的萌芽。
文化演变研究:遗址中上山文化和跨湖桥文化的叠压关系,为研究两种文化之间的演变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有助于完善浙江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
技术进步见证:考古发现显示,上山文化晚期的先民已经掌握了用红烧土加固壕沟边坡的技术,反映了当时生产技术的进步。
皇朝墩遗址的考古发现,不仅为探索世界稻作农业起源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也为理解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这一发现将进一步推动上山文化遗址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为全球农业起源研究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