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雅典民主的灵魂人物
苏格拉底:雅典民主的灵魂人物
公元前399年,年逾七旬的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政府判处死刑。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死因,表面上是“慢神”和“败坏青年”,实则是他直言不讳地批评雅典的民主制。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抽签选举制度和公民大会的组成成分上。他认为,治理国家需要专门知识和智慧,不能随意抽签决定。
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批评
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政治最尖锐的批评,集中在抽签选举制度上。他认为,既然理发、做鞋都需要专门技艺,治理邦国这么大的事儿自然需要智慧和专门知识,不能随机抽签选个什么人都可以胜任邦国的领导工作。在他看来,政治智慧、政治艺术及美德和专项技能知识不同,是不可传授的,因此邦国应当由内行(专家)来治理。
他举例说,伯里克利给了他儿子各种教育,但他个人取得成功的政治智慧或美德却没能教给自己的后代。他认为,智慧或美德不同于专门知识或技能,是不可传授的。因此他认为智者许诺能够教会人们从政是值得怀疑的。
苏格拉底还批评了公民大会的组成成分。他指出,雅典人在技术问题上会找专业人士作为顾问,但在涉及城市的一般政务时,每个人都可以站出来提建议,无论他是木匠、铁匠、皮匠、商人、船长还是富人或穷人、贵族或平民。他们没有在什么地方学习过,也没有自己的老师,却没有像指责那些提出建议的人那样指责他们。
苏格拉底审判事件的政治背景
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决发生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动荡时期。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战败,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以至民众心态都受到重大影响。战争最后10年雅典政变频仍,其中大都与风云人物塞拉麦涅斯有关。修昔底德认为塞氏“多谋善断、辩才出众”,在古代就有人称他为“史上最优秀政治家之一”,也有人贬斥他为反复无常的“墙头草”。
塞拉麦涅斯是一位务实的政治家,他屡屡参与政变,推翻旧政府,建立新政府,最根本的目的是希冀从“祖先的宪法”里撷取某些条款,通过“托古改制”即修改宪法来为现实服务。因此,如果说塞拉麦涅斯是“一切政府的破坏者”,那么,苏格拉底也许就可以算是“一切政府的批评者”了。塞氏之死主要是由于其政治行为得罪了当权派,苏氏之死主要是因为其政治言论触怒了当政者。
当民主派重新掌权后,为了稳定政治秩序,消除那些令他们不安的政治因素,便迫不及待地对苏格拉底下手了。因此,苏格拉底的这两条罪状皆是似是而非,真可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苏格拉底思想的现代意义
苏格拉底的思想对现代人仍有重要启示。他强调个人内在德性和独立思考,反对物质主义和形式上的民主,这些观点在当今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
他预见了现代人身处的时代:他担心追求富足生活会最终滑向物质主义,也担心“民主”会变成争斗的托词。他对古希腊人的质问,直至今天仍有意义,比如那句“若我们不幸福,若我们遗忘了什么是善,那战船、城墙和光彩夺目的雕像还有何意义?”
苏格拉底的精神和道德气质在那个时代太过标新立异,也容易招惹是非。他拒绝克制自己,不愿收敛真理的力量。于是谣言、流言便开始在这座雅典娜之城疯传。这位坚定的哲学家非常清楚,造谣中伤正是最有害也最阴险的敌人。
苏格拉底出生时,正值雅典的黄金时期,在第二次希波战争中,地米斯托克利率雅典海军以弱胜强,击败波斯,继而成为城邦共同体——提洛同盟的领袖。但雅典的民主即使别具魅力,也不等同于正确。就在苏格拉底出生前三年,地米斯托克利这位一代名将被“陶片放逐法”流放,最终客死异乡,原因仅仅是“因其声望太高而惧怕独裁”。
这似乎也注定了苏格拉底的命运,他从小自由成长,与众不同,他流连于烟花柳巷,却只是为了观察生活,一心求知。他所追求的是建构于个人内在德性和独立思考之上的民主,但这很大程度上恰恰触犯了当时雅典的“大多数”。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苏格拉底曾三次参军。因为败于斯巴达,雅典的民主政治迅速瓦解。可以说,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古希腊历史上最悲壮的战争,也是西方文明的转折点。雅典人逐渐失去理智,苏格拉底则在极端时代中继续鼓励人们向善,但也因此遭到了民众的反感。
苏格拉底的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悲剧。他的思想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为后世树立了哲学家的典范。他使哲学从对自然现象的探讨转向对人类自身的关注,开启了西方哲学的新纪元。他的“我知道我一无所知”的谦逊态度,以及通过对话和质疑追求真理的方法,至今仍是人类理性思考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