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亚冬会:冰城气候大揭秘!
哈尔滨亚冬会:冰城气候大揭秘!
2月7日至14日,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亚冬会”)在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办,北国冰城哈尔滨再次吸引全球目光。这是哈尔滨自1996年第三届亚冬会后,再度与亚冬会“牵手”。
“冰城”哈尔滨: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
哈尔滨位于北纬44度至46度之间,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漫长且寒冷。气象数据显示,从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哈尔滨平均气温通常低于10℃,极端最低气温曾达零下38.1℃(1970年1月4日),因此哈尔滨素有“冰城”的美誉。
哈尔滨主城区平均气温为零下13.4℃,尚志市平均气温为零下15.1℃;哈尔滨主城区的平均降雪量为15.9毫米、尚志市为26.4毫米;哈尔滨主城区平均风速为2.4米/秒,尚志市为2.5米/秒,这些气象条件为举办室外冬季体育运动提供了理想的保障。
气候条件如何影响冰雪运动?
作为冬季运动的核心,冰雪赛事不仅依赖运动员的高超技术和场馆的优质设施,还深受气象条件的影响。
雪上项目大多在室外进行,受温度、风向风速、降雪等气象条件影响较大,尤其是风向风速对滑雪选手的挑战非常大。对于大跳台、空中技巧、U型场地等需要运动员腾空完成动作的项目来说,当风速较大(尤其是侧风较大)时,运动员可能会因身体失控导致空中姿态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其腾空高度、动作完成度,甚至偏离赛道,影响安全。特别是赛道起终点风向差异较大时,运动员会在不同位置遭遇不同风向的风,使其很难在短时间内根据快速变化的风向及时调整姿态,从而影响比赛成绩。另外,如遇降雪和大风同时出现,风吹雪现象会导致能见度显著降低,不仅干扰运动员视线,也可能影响裁判员对动作评分的判断。
除此之外,降雪对赛道雪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降雪会改变赛道雪质,从而影响滑行速度和稳定性。一般来说,温度、湿度、密度的变化会使雪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因此,不同比赛项目对雪质的需求各不相同。例如,高山滑雪的回转类项目需要硬度高、摩擦力小的冰状雪赛道,有助于运动员提升速度;而自由式滑雪的大跳台项目坡道上需要铺设底层、中层、表层三层不同密度湿度的雪,以保证比赛更安全。
另外,雪质的软硬也受温度影响。当气温较高时,积雪湿度增大,雪质松软;当温度较低时,持续的极寒天气会导致雪质变硬,甚至出现比较厚的冰晶层。如果选手未提前掌握和预判雪质情况,进而未有效调整相应技战术,则很容易导致动作变形或摔倒,甚至带来危险。
本届亚冬会期间天气如何?
据最新气象资料显示,开幕式期间可能有零星小雪飘落,能见度在4至6公里左右,天气总体对开幕式无不利影响。
根据目前预报显示,今天,也就是开幕式当天,哈尔滨白天降雪较为明显,傍晚开始明显减弱。预计仪式活动期间,哈尔滨多云有零星飘雪,降雪量不足0.1毫米,能见度4至6公里,气温零下14至零下15℃,平均风力在2至3级、阵风可达4至5级,大气扩散条件较好;撤场期间,哈尔滨东部至亚布力沿线仍有小雪或阵雪天气。
气象部门建议,今天哈尔滨总体天气条件对开幕式活动和焰火燃放无不利影响,但开幕式期间气温较低,体感寒冷,观众、工作人员注意防寒保暖;进场期间,降雪、积雪导致道路光滑,需注意出行安全;撤场期间哈尔滨至亚布力沿线有降雪天气,物资设备转场需注意交通安全。
精细化气象服务为赛事保驾护航
为了确保赛事顺利进行,中国气象局已于2月4日9时进入特别工作状态。黑龙江省气象部门已组建起3部相控阵雷达、10套交通气象站以及哈尔滨117套、亚布力37套气象观测设备组成的“地空天”严密气象监测站网,本地化构建“分钟级、百米级”精细网格预报产品体系,实现黑龙江全省1公里、哈尔滨主城区和亚布力赛区100米且逐10分钟滚动更新的气象要素预报,输出全省148个、哈尔滨地区78个站点的单点逐小时预报。
黑龙江省气象部门还按照赛事和城市运行需求,制作发布亚冬会气象专报、MOC气象服务专报、亚布力气象服务专报、旅游交通气象服务专报以及逐小时中英文实况等服务产品,为亚冬会会期确定、火炬接力、开闭幕式、各类比赛开展等提供全方位精细化的气象技术支撑。
哈尔滨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加上精细周到的气象服务保障,为本届亚冬会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基础。让我们期待这场冰雪盛宴为全球观众带来精彩纷呈的比赛和难忘的观赛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