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容量专利推动储能技术新突破
电池容量专利推动储能技术新突破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电池容量专利成为推动储能技术突破的关键力量。近期,多家企业和研究机构在电池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为新能源应用和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华为固态电池专利:续航里程突破3000公里
2023年5月,华为公布了一项突破性的固态电池专利,该专利技术可使电池容量达到普通电池的10倍,电动汽车续航里程超过3000公里。这一技术突破有望彻底解决新能源汽车的续航焦虑问题。
该专利的核心创新在于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技术。通过在晶胞中掺杂含氮基团,不仅提高了离子电导率,还增强了材料对金属锂的稳定性。这种设计能够有效避免传统电池中常见的过热和起火风险,显著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能。
虽然该技术目前仍处于实验室阶段,但其潜在的商业价值和对行业的深远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一旦实现大规模量产,这项技术将极大改变电动汽车的使用体验,使其在续航能力上媲美甚至超越传统燃油车。
阿特斯储能专利:开创快换储能新时代
在储能系统领域,阿特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于2025年2月获得了一项名为“连接机构及储能系统”的创新专利。该专利设计了一种包含套筒、螺杆、限位组件和解锁件的连接机构,能够实现储能部件的快速更换。
这一创新解决了可再生能源领域储能设备维护效率低下的痛点。随着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如何快速、高效地维护和更换储能设备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阿特斯的这项专利通过简化储能组件更换流程,显著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作为一家成立于2021年的年轻企业,阿特斯已展现出强劲的技术实力。公司目前拥有73项专利,参与了350次招投标,并通过对外投资4家企业,积极布局储能技术产业链。其创新专利不仅优化了储能系统的维护效率,也为未来虚拟存储和现代化电力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大连化物所:液流电池技术全球领先
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经过20余年的持续攻关,成功研发出新一代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目前,该技术已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20余项商业化示范项目,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60%。
大连化物所采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模式,围绕液流电池储能技术构建了完整的“专利群”体系。针对电池隔膜这一关键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问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离子筛分传导”机理,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孔离子传导膜,并建成年产20万平方米的膜材料生产线,实现了关键材料的国产化。
基于高价值专利组合,大连化物所与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推动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相关技术已支撑了全球最大200MW/800MWh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的建设,一期工程已实现并网运行。此外,该所还与比利时一家公司签订了用户侧液流电池技术许可协议,成功将中国液流电池技术推向欧洲市场。
电池技术专利:蓬勃发展,前景广阔
欧洲专利局的最新数据显示,电气机械、设备和能源领域是专利申请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2023年申请量同比增长12.2%。其中,与电池储能相关的Y02E 60/10分类下的专利申请数量从2022年的约5000份增长到2023年的6000多份,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电池技术的创新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二次电池、电极材料、充电电路等关键领域。创新方向涵盖能量密度提升、成本降低、安全性改善等多个维度。例如,通过开发新型晶体结构以提高电池稳定性,或使用更便宜的替代材料(如钠离子)来降低生产成本。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电池技术专利申请数量预计将持续攀升。这些创新不仅将推动电池性能的提升,还将促进整个能源系统的转型升级,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展望未来:创新驱动能源转型
从华为的固态电池专利到阿特斯的快换储能技术,再到大连化物所在液流电池领域的突破,这些创新成果展示了电池容量专利在推动储能技术进步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电池技术的创新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未来,随着更多高价值专利的涌现和产业化应用,电池技术将在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存储、智能电网等多个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些创新不仅将推动技术进步,还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关键支撑,助力构建一个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