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新政策:家庭支持大升级!
母乳喂养新政策:家庭支持大升级!
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5部门联合印发《母乳喂养促进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国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以上的目标。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促进母乳喂养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我国母乳喂养现状: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我国的母乳喂养率仍不容乐观。根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监测统计,2022年我国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仅为43.4%,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60%的目标。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我国在母乳喂养方面面临的多重挑战。
首先,职场女性的回归是影响母乳喂养率的重要因素。随着女性就业率的提高,许多母亲在产后不久就需要重返工作岗位,这使得她们很难坚持纯母乳喂养。其次,社会对母乳喂养的支持体系尚不完善。公共场所母婴室的缺乏、母乳喂养知识的普及不足等问题,都影响了母亲们的喂养选择。此外,不科学的喂养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母乳喂养的推广。一些家庭过分依赖配方奶粉,忽视了母乳对婴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政策引领:全方位支持母乳喂养
针对这些挑战,《母乳喂养促进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了多项具体措施,旨在构建全方位的母乳喂养支持体系。
在孕期、产时和产后咨询指导服务方面,行动计划要求医疗机构加强孕期营养和母乳喂养的宣教工作,提供个性化咨询和指导。同时,鼓励医疗机构开展产后访视和随访服务,及时解决母亲在母乳喂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公共场所及用人单位的母婴设施建设是另一大重点。行动计划提出,所有应配置母婴设施的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到2025年基本建成标准化的母婴设施。这将为哺乳期妇女提供更加便捷、安全、舒适的喂养环境。
此外,行动计划还强调了母乳喂养的社会宣传和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母乳喂养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营造全社会支持母乳喂养的良好氛围。
国际视野:构建母乳喂养支持体系
在促进母乳喂养方面,国际上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例如,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发起的“爱婴医院行动”,通过在医院实施十项措施,为母亲提供母乳喂养的支持和指导。目前,全球已有超过20000家医疗机构获得“爱婴医院”认证。
“暖链行动”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全球性行动。它强调以母亲和婴儿为核心,遵循生命最初1000天的时间轴,通过医务人员、家庭成员、社区工作者等各个环节的协作,为母婴家庭提供持续的支持和帮助。
共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母乳喂养不仅仅是个人或家庭的选择,更是一个社会议题。它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着女性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地位。因此,促进母乳喂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对政府而言,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母乳喂养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加大对母乳喂养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对用人单位来说,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哺乳期女职工提供必要的便利和支持。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母乳喂养率,也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和社会责任感。
对医疗机构而言,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母亲提供科学的喂养指导和咨询服务。同时,积极参与母乳喂养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母乳喂养意识。
对家庭和社会各界来说,应给予哺乳期妇女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这包括提供情感支持,帮助她们克服喂养过程中的困难;也包括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消除对母乳喂养的偏见和歧视。
母乳喂养是一项关乎儿童健康成长、家庭幸福和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每一位母亲和婴儿创造更加友好的环境,让母乳喂养成为社会共识,共同守护生命的最初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