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急救日推荐:AED的正确使用方法
世界急救日推荐:AED的正确使用方法
2024年9月14日是世界急救日,今年的主题是“运动与急救”。在香港红十字会举办的活动中,香港体操代表石伟雄分享了自己在运动生涯中多次受伤的经历,强调了急救知识的重要性。他提到,在一次训练中,队友意外摔倒导致膝盖受伤,由于他具备基本的急救知识,能够及时检查情况、使用冰袋减轻肿胀,并帮助联系医疗人员。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作为“救命神器”,在心脏骤停的紧急情况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自动分析患者心律并施加电击,帮助恢复正常心跳。AED的设计简单直观,即使是未经专业训练的人士也能操作。当遇到无反应、无呼吸的患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程序:确认环境安全后拨打急救电话(如120),开始心肺复苏,并尽快获取AED进行除颤。
使用AED的具体步骤如下:
- 开机与贴电极片:根据设备提示操作,将电极片贴于患者胸部指定位置。
- 分析心律:确保无人接触患者,让AED分析心率。
- 实施电击:若AED建议除颤,再次确认周围人远离患者后按下电击按钮。
- 继续心肺复苏:电击后立刻恢复按压和人工呼吸,直至专业人员到达。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AED时需确保患者胸部干燥,避免在水中使用。同时,要避开植入式起搏器的位置。AED与心肺复苏(CPR)是相辅相成的,AED用于纠正异常心律,而CPR维持血液循环,两者结合能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
在实际救援中,AED已经挽救了许多生命。例如,在湖北省中医院组织的一次科普活动中,120急救科医师通过多个心脏骤停案例,展示了AED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让参与者深刻认识到及时施救的重要性。
为了进一步提升急救效率,AED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展。近期,沃尔沃汽车与瑞新康达(RESCOND)合作,推出了车载AED项目。首批在六个城市展开培训,60位车主代表通过专业急救课程和AED操作技能培训,成为流动的生命守护者。这种“移动急救站”模式尤其适用于交通不便或急救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能够显著缩短从发现心脏骤停到进行除颤的时间。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4.4万人死于心脏骤停,而心脏骤停的抢救黄金窗口仅为4分钟。因此,普及AED的使用知识,提高全民急救能力,对于提升抢救成功率至关重要。香港红十字会每年举办近3,800班急救课程,培训逾十万人,正是为了让更多人在关键时刻能够化身生命的守护者。
在紧急情况下,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第一响应人”。掌握AED的使用方法,不仅是为了拯救他人,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构建更加安全、健康的社会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