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通水十年:守好一库碧水,只为源头“好”水来
南水北调通水十年:守好一库碧水,只为源头“好”水来
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大战略工程。其中,中线一期工程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引水,全长1432公里,自2014年通水以来,已累计输水645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08亿。作为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南阳市在确保水质安全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和牺牲。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引水
“不让一滴污染水进入丹江口水库”是南阳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河南省南水北调渠首生态环境监测应急中心采取了多项措施。通过人工监测和自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常规监测因子和重金属进行全方位监控,形成及时有效的预警机制。目前,丹江口库区已设置23个监测点位,建成14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了对入库和库区水质的全覆盖监测,累计上报数据450万余个。通水以来,河南段供水水质始终保持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
河南省南水北调渠首生态环境监测应急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将库区水质样品移入自动进样器,准备进行样品分析
在水质监测的基础上,水源地保护区的生态建设为南水北调的水质安全筑起生态屏障。以淅川县九重镇汤山区域为例,这里曾是引丹干渠工程和水泥厂的采石场,2019年前还是一片山体裸露、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景象。为保护丹江水质,库区村民纷纷转向科技农业,减少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水质的污染。同时,当地还借助渠首附近生态保护,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了当地农文旅融合的发展,实现了促农增收。
为保护丹江水质,淅川县不断开展汤山区域生态修复,如今库区周边环境优美如画
据了解,南阳市通过加强库区生态建设,高标准实施石漠化治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重点项目,“十四五”以来,完成退耕还林2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6平方公里,完成石漠化治理57.06万亩,为南水北调的水质安全筑起了安全的生态屏障。
如今,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不仅已作为沿线众多城市的主力水源,并且在优先满足受水区生产生活用水的基础上,利用富余水量累计向北方51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助力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复苏。据2023年公开资料显示,河南省受水区地下水位平均回升0.95米;河北省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回升1.41米;北京市全市人均水资源量由原来的100立方米提升至150立方米,自来水硬度降低至120毫克每升;沧州地区400多万人告别高氟水、苦咸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为沿线缺水地区实现优质水资源供给、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改善、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