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障碍患者意识水平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意识障碍患者意识水平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意识障碍(DOC)是指严重脑损伤导致的意识丧失状态,主要包括昏迷、植物状态(VS)/无反应觉醒综合征(UWS)和最小意识状态(MCS)。目前,DOC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其精准评估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预测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几种DOC评估方法及其优缺点。
1. 我国DOC现状
在中国,DOC的研究和临床治疗已有很长的历史。由于人口基数大、颅脑损伤发生率高以及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DOC患者数量庞大。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DOC患者约7~15万例,总治疗费用至少需300~500亿元/年。因此,精准评估DOC患者的意识水平尤为重要。
2. DOC的评估方法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意识评估方法主要包括行为学量表评估、神经电生理学评估、神经影像学评估以及血清标志物评估。
2.1 行为学量表评估
针对意识障碍患者,临床最常用的量表主要包括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全面无反应量表(FOUR)和改良后昏迷恢复量表(CRS-R)等。GCS量表是急性脑损伤患者意识评估的最佳选择,但其对于鉴别MCS患者并不敏感。CRS-R量表可以协助诊断意识水平,指导DOC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并对其预后做出预测。
2.2 神经电生理学评估
从临床最常用的神经电生理学评估手段有:脑电图(EEG)、诱发电位(EP)及经颅磁刺激联合脑电图(TMS-EEG)。
2.2.1 EEG
常规EEG通过分析脑电波的频率、波幅及波形等特征来对脑功能进行评估。当脑组织受到损伤后,脑电节律性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大脑活动减慢,且与损伤的严重程度成正比。多数研究认为,中度偏慢的脑电频率提示患者预后较好;而重度慢波或脑电波幅弥漫性降低则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2.2.2 TMS-EEG
TMS-EEG技术通过EEG记录经颅磁刺激(TMS)作用于特定脑功能区后引发的皮质电活动,反映了脑的有效连接。其优点是时间分辨率高,且不需要受试者主动参与。研究表明,TMS-EEG在鉴别VS和MCS方面优于其他评估方法,但其数据伪迹多,且缺乏规范统一的分析方法,因此尚未能广泛应用于DOC患者意识水平的评估。
2.3 神经影像学评估
神经影像学评估可以有效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并且能够精准辨别出数次评估结果之间的细微变化,在意识水平评估方面有重要价值。现阶段用于DOC患者意识水平评估的神经影像学评估方法主要有CT、功能磁共振检查(f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及弥散张量成像(DTI)等。
2.3.1 fMRI
通过fMRI检测皮质含氧血红蛋白浓度评估DOC患者意识水平,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研究表明,fMRI可以帮助鉴别VS和MCS。前扣带皮质的信号减低程度与患者意识水平有关。
2.3.2 DTI
DTI可以显示脑损伤的部位、性质及严重程度,相较于常规影像学手段而言,DTI更能发现反映残余意识的指标,且能排除DOC患者由于自发性运动在常规MRI检查中导致的伪影。
2.3.3 PET
PET通过测量关键脑区的葡萄糖摄取与代谢水平,评估DOC患者不同脑区活动水平及相应的残余意识。研究表明,从VS到MCS过程中,最先恢复右侧半脑组织的糖代谢,即先恢复右侧半脑的脑功能。
2.4 血清标志物评估
血清标记物测定敏感性强且易于操作。目前评估常用的血清标记物包括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白细胞介素-6(IL-6)等。但此方面的临床研究较少,未来仍需大量的相关研究。
3. 小结
目前,尚没有可以精确鉴别UWS/VS和MCS的评估方法。行为学量表受患者自身状况及操作者评估技能干扰,准确性不高;血清标记物对不同病因导致的DOC患者意识水平的评估仍无确切标准;神经电生理学评估手段目前仍不完善,TMS-EEG伪迹较多,且缺乏统一的数据处理方法;神经影像学评估可以补足神经电生理学评估方法的部分缺点,二者结合则可对DOC患者的意识水平进行更精确的评估。总之,未来的研究必定是联合应用多指标,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使评估结果更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