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叶圣陶力荐: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鲁迅叶圣陶力荐: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鲁迅先生在其著名小说《孔乙己》发表之后,在汇集成书时订正50余处,其中10处是对标点符号的修改。叶圣陶曾说:“标点很要紧。一个人标点不大会用,说明他的语言不够清楚。”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标点符号在书面语言中的重要作用。
从“句读”到现代标点:历史的演变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标点符号,称为“句读”。据记载,早在汉代之前,古人就已经创造出了简单的标点符号,比如“·”和圆圈,还有专门划分段落的划线。然而,由于早期书写材料的限制,如竹简和丝帛的成本高昂,以及后来雕版印刷的工艺限制,标点符号的使用并不普遍。
直到宋代,随着文化的发展,文人们才开始重视标点符号的使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延续了不使用标点的传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清代,虽然在这近千年的时间里,很多文人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整体使用情况仍不理想。
现代汉语中的标点符号:规范与易错点
在现代汉语中,标点符号已经发展出一套完整的体系,包括问号、叹号、顿号、引号、括号、书名号、分隔号和破折号等。每个标点符号都有其特定的用法和注意事项。
例如,问号用于表示疑问或反问的句子结尾,但不能在陈述句中使用;叹号用于表示强烈的感情或语气,但过度使用会影响文章效果;顿号用于分隔并列的单词或短语,但相邻数字表示概数时不使用顿号;引号用于引用他人的话或特定术语,但要注意单引号和双引号的区别;括号用于补充说明或注释,但要注意配对使用;书名号用于标示书籍、报刊等名称,但要注意单书名号和双书名号的使用场合;分隔号用于分隔不同元素,但要避免不必要的分隔;破折号用于解释说明、语气转换等,但要注意前后空格的规范使用。
文学作品中的标点符号:艺术效果的点睛之笔
在文学作品中,标点符号不仅仅是语法工具,更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作家们巧妙运用标点符号,可以细腻展现人物情绪、心理状态,甚至营造特定氛围。
例如,在鲁迅的《孔乙己》中,通过感叹号的使用,可以强化语气和情感:“粥!它的成分可并不和一般通用意义一样。”这里的感叹号突出了“粥”的特殊性。在对话描写中,破折号的使用可以生动展现人物情绪:“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这种断断续续的表达,形象地表现出说话人的犹豫和哽咽。在心理描写中,破折号还能反映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这种停顿暗示了人物内心的纠结。此外,省略号常用于引发思考或营造氛围,如:“可这是他孙少安呀……”这种留白让读者感受到人物内心的丰富与深沉。
错误使用标点符号:小错误带来的大麻烦
错误使用标点符号,轻则造成语义模糊,重则完全改变句子意思,甚至在某些场合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例如,在编程中,一个错误的标点符号就可能导致整个程序无法运行。在日常写作中,错误的标点符号会改变句子的原意,造成沟通障碍。
一个经典的例子来自《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如果断句错误,变成“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意思就完全改变了。原本是孔子关心人是否受伤,错误断句后却成了孔子既关心人又关心马,完全改变了原文的意图。
结语:标点符号,语言表达的隐形翅膀
标点符号虽然看似微小,却在语言表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帮助我们准确传达信息,还能细腻展现情感,甚至影响文章的整体效果。正如鲁迅和叶圣陶所强调的,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是语言清晰度的重要体现。因此,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我们都应该重视标点符号的作用,用心体会其妙用,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