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鬼节气”,你对中国的“鬼文化”了解多少?
抛开“鬼节气”,你对中国的“鬼文化”了解多少?
“鬼”作为一个以意识形态存在的事物,根深蒂固地扎根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从《辞源》、《辞海》的权威解释,到历史文献的详细记载,再到民俗节日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鬼文化”展现了独特的魅力。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鬼”的定义、起源、发展及其在文化中的体现。
鬼的存在,是人类的一种信仰,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射,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人性的本质与需求。
鬼是什么?历来说法不一,各家也不能准确给出鬼是否真的存在的答案。
《辞源》中是这样解释“鬼”的:①迷信者认为人死后的灵魂为鬼;②万物的精灵;③神秘莫测;④机智、狡猾;⑤星宿名;⑥国名。
《辞海》中关于“鬼”的解释如下:①迷信者以为人死后精灵不灭,称之为鬼;②指万物的精怪;③喻称人心的阴险;④沉迷于不良嗜好的人,也用作 对人表示轻视的称呼;⑤敏慧;⑥爱昵之称呼;⑦星宿名。
通过以上《辞源》、《辞海》给出的定义可以总结出:第一,鬼为魂灵。
《辞源》云:迷信称人死魂灵为鬼。《礼· 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它表现了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对鬼的质朴看法,但尚未上升到理性阶段,得到一个更高层次上的答案。
第二,鬼为灵魂。鬼是宗教观念之一。认为人死后,身躯朽坏,灵魂即成为鬼;其中有些未进入“阴间”而继续飘荡于阳世,或于夜间离开“阴间”而潜入阳世,能向人托梦传话,也能作祟危害生者。
这种观点与鬼为魂灵很相近,都强调灵魂(魂灵)变成鬼。
不同的是:一种认为人死后,魂灵即成 鬼;一种认为人死后,身躯朽坏,灵魂即成为鬼,此中还是有些差异的。
对于灵魂(魂灵)变成鬼的观点,是否能成立,应另当别论。我们认为灵魂是幻想中的,寓于人体又可脱离人体的非物质性的东西。人死后,其灵魂未必一定变成鬼,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第三,鬼为万物精灵。
《中国风俗辞典》认为:鬼是指万物的精灵。因相信万物有灵,精灵不灭,故有山鬼水妖、木魅花妖之称。其中又特指人死后的灵魂。
在中国,常以天神、地祇、人鬼并称。在这里鬼的涵义有两个:其一是万物的精灵,其二是人死后的灵魂。
万物精灵为鬼的说法,来自西方人类学家泰勒指出的万物有灵观点,是人类处于低级发展阶段的原始思维的产物。
那时的人们往往不能认识周围的世界,凡不能理解的客观事物,即认为有“鬼”在 控制着,例如山有山鬼,水有水鬼等等。总之,自然界一切不可知的现象都被诊断为有鬼。
这也反映了处于同一发展阶段中的民族共同的鬼神信仰。
《辞海》 在“鬼”字之后有这样一段解释:迷信者认为人死之后精灵不灭,称之为鬼。 《左传· 宣公四年》:“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这里所说的鬼, 即指人死后的精灵。总之,可以认为《辞源》和《辞海》中对鬼一词的解释是鬼的最基本含义,而现代社会里很少用万物之精灵来表示“鬼”,常用“精”来表示。如 “妖精”“狐狸精”等。
所以,可以认为中国的鬼的最基本含义是“人死后的灵魂”。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鬼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鬼是各种生物死亡后产生的阴魂。魂不散,精神不灭。万物皆有灵,因此就有山水花木精怪之说。
在大多数宗教中都存在着幽冥地府,只是在叫法上有所不同。其目的在于宣扬宗教信条中的因果循环,劝善戒恶。
因为,鬼实际上是人们或宗教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主观世界里幻化出的产物。
鬼总是飘忽不定的会出现在阴森恐怖的夜里,因此人脑中幻想的鬼的形象也是不固定的。在中国人心中鬼的形象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面目狰狞,样子极为恐怖。
这种鬼多是因为某些原因,比如遭迫害后惨死造成的,这种鬼令人毛骨悚然。或许是人做了坏事有心虚之意。这在文学作品中比较常见。
第二,类人类兽。在远古时代,人们幻化出的鬼是具有人的智慧与动物力量的并存。
这是因为在早期的人类意识中,未能将自身与动物界真正的分离, 同时原始观念的人兽不分的也是鬼形象形成的心理基础。
人类社会进步后,类人类兽的鬼渐渐向人转化,但始终还是具有恐怖的样貌,传说冥界中有“牛头马面”的鬼官吏,就是人兽不分的原始状态。
第三,具有特殊异能的鬼。其本身具备常人所没有的异能,来去飘忽不定,可以隐身,通过行动间接地使人感之、恐之。
总之,鬼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多年来都是千奇百怪的,异能在身,可以变化,神秘而又恐怖。
在中国,鬼的产生年代是几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那时出现了以鬼神崇拜为中心的原始宗教,论述了在此社会背景下鬼这一特殊文化,后来不断发展到今天,形成了人们意识中的鬼。
中国的鬼文化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起源,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中发展。
在远古时代,人们在与自然界的接触的过程中对某些奇特的自然现象的产生,无法用当时所掌握的知识认识和了解。一个刚刚还有说有笑的人在瞬间就变成了冰冷的尸体。
人们不知道死后将去往的另一个世界是什么样的,人们头脑中想象的鬼被认为可以支配人的生老病死,对鬼的认识就变得更加的神秘可怕,因此就产生了对鬼的崇拜与惧怕。
同时,人们也对梦中出现的景象不理解,认为梦境就是现实的真实反映,不能正确地把梦境与现实的区分开来,认为精神与肉体是两种分离之物,因而又产生了灵魂出窍的灵魂观。
这种观念的形成具有强大的魅力,并已渗入到人们的意识,形成了一种文化,影响着人们,左右 着他们的思想。
《礼记· 祭法》曰:“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变也,七代之所更立者,禘郊宗祖,其馀不变也。”
因此,鬼的形成,在当时而言,是人类希望的一种精神寄托。
中国鬼文化的起源,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出现。
最初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慢慢传播,之后,随着文字的发展,鬼神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因此在文学作品中有了最早的记载。
先秦、春秋战国时期的《春秋》、《左传》、《山海 经》、《楚辞》中都有关于鬼的记述。春秋时期《左传· 宣工十五年》中有结 草报恩,《伦语》中的《乡人傩》等都有相关的记载。这一时期出现了自然的鬼和有着人形一样的鬼。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开始广泛盛行,鬼文化在这时候自然也受到了宗教的影响,轮回彼岸的认识,有人死后变成鬼,冥界里也有鬼等等。
在六朝时期有《博物志》、《搜神记》等作品,唐宋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稳定,经济发展空前繁荣,在文学品中的鬼也逐渐地转为人形,有的还加入了人鬼相恋的故事。如《传奇》、《古镜记》等作品。
到了明朝时期,神鬼小说开始流行,主要作品有《封神榜》、《西游记》等。
到了清朝, 此类文作品据记载已达一百多种,大多数都是借鬼来赞扬人间的真善美,这时期的鬼也基本稳定为人形。但人不具备与鬼一样的超能力,因此人们在惧怕他的同时又敬畏他。
特别是在家中故去的长者,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爱国将领,都常常被人们认为是受人敬仰的好鬼。他们所留下的英勇事迹和最质朴的思想也被人尊敬。
有人认为人和鬼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人死后可以变成鬼,还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从鬼再变成人。这是人们对死亡产生恐惧的同时,又对永生、轮回充满了憧憬。
当代的唯物主义价值观认为,对于鬼文化必须深刻全面批判的同时,还应对几千年以来形成的优秀的文化成果应该更好地加以发扬和利用。如人与鬼相恋的凄美爱情故事,让人感动警醒的鬼故事,传承千年留存至今的宗祠文化,特色的殡葬礼仪文化和独特的藏族鬼头面具等。
我们应该从中破除封建迷信,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绚烂瑰宝。
节日是一种有着固定日期、用来庆贺或祭祀的日子。中国民俗节日中也不乏与鬼文化有关的节日。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与鬼相关节日按日期的先后主要有:
四月初的清明节,这是扫墓祭奠祖宗先人,同时也是祭祀野鬼。在中国至今也仍有“三大冥节”祭奠先祖、野鬼的传统习惯。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虽然在中国这是一个很普通的传统节日,但传说此节终因与屈原的死有关,同时也是为了祭奠这伟大的爱国诗人而一同流传至今。
七月十五的中原节,在中国这是比清明节更加隆重祭祀悼念的鬼节。
地藏节,俗传农历七月三十日是地藏王的诞辰日。这一天在街巷地上及居家的庭院内,遍插棒香并点燃蜡烛,叫做“地灯”。在地藏王殿聚集各地信徒酬愿烧香,席地露坐,俗称 “坐夜”。另要烧纸祭野鬼,共庆地藏王生日。这一天一般不祭祖。
十月朔的寒衣节,为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传说这一天要抬着城隍神像出巡祀孤鬼,并“送寒”。
现在已不再是谈鬼色变的时代,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科学知识使人们知道,所谓的鬼只不过是一种幻化出来的东西,科学与理性已不再给鬼留下任何的空间了。
论鬼、研究鬼也不会与封建迷信划上等号,对鬼文化的探索已被确认是 研究人信仰文化的一个部分。“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就有民俗,民俗是活态的,是日常生活的体现。”
鬼文化的传播和研究,可以让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正确认识和了解民俗学所说的鬼,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除去人们心理的做恶念头,净化心灵,增强了人们做善事的动机。从道德层面上增加了人们做好事的行动意识。
鬼文化是人类有关鬼的信仰、观念、行为及其对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研究鬼文化并不意味着肯定有鬼的存在。
科学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鬼与鬼文化相关的文学、艺术、鬼文化周边产业的发展,也使之有了实践上的突破与创新。
我们可以看出鬼文化不是一种已经僵死的文化,也不是即将走入博物馆中的历史遗迹,它一直活在人们的头脑之中,影响着社会的很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