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负增长背景下:生育支持政策显成效,多地出生人口现“反弹”
人口负增长背景下:生育支持政策显成效,多地出生人口现“反弹”
2022年末,中国人口总量首次出现负增长,这一历史性变化标志着中国人口发展进入新阶段。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出生人口仅为956万人,死亡人口1041万人,导致年末人口比2021年减少85万人。这一趋势在2023年进一步加剧,出生人口降至902万,总和生育率仅为1.02,远低于维持人口自然更替所需的2.1。
人口负增长带来的挑战是全方位的。从劳动力市场来看,15岁以下人口将从2023年的2.32亿锐减至2035年的1.24亿,这意味着未来劳动力供给将大幅减少,可能对经济发展造成制约。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从2023年的2.09亿增至2035年的2.97亿,养老保障压力持续增大。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国家和地方政府迅速行动,出台了一系列生育支持政策。经济支持方面,目前已有23个省份探索实施生育补贴制度,20余个省份将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例如,湖北省宜昌市伍家乡规定合法生育二孩奖励2万元,三孩及以上奖励5万元;江西省上犹县对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7000元、13000元。
服务支持方面,各地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浙江省杭州市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7个。江苏省苏州市则加快完善“15分钟托育服务圈”,提供多样化托育服务。时间支持方面,各省份普遍设立15天左右的配偶陪产假,5至20天的育儿假,产假普遍延长至158天以上。
这些政策正在显现积极效果。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广东住院分娩活产数较去年同期增长1.4%,出生人口下降趋势有望缓解。山东青岛、湖北天门、陕西宝鸡等地也出现出生人口“反弹”。以湖北天门为例,该地通过实施鼓励生育政策,出生人数8年来首次实现增长。按照当地政策,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可分别享受9.63万元、16.51万元补助,包括一次性生育奖励、育儿补贴、购房奖补等。
专家指出,生育支持政策的实施需要多方发力。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口大数据与政策仿真研究基地主任米红认为,延长产假、增设陪产假和育儿假有助于增强家庭凝聚力,减轻家庭照顾负担;经济补贴的精准投放则直接减轻了生育家庭的经济压力。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强调,倡导新型婚育文化,有助于社会形成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氛围,提升公众的生育意愿。
然而,要从根本上扭转生育率下降趋势,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体系。专家建议,应进一步降低生育、教育、养育成本,建设安全、方便、人性化的生育和育儿支持环境。同时,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应对即将到来的入学高峰压力。此外,还应全面实施家庭发展计划,探索建立以支持和保障家庭成员充分发展为目标的综合型家庭福利政策。
人口问题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应对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挑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通过持续优化生育支持政策,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我们有望在人口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