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警惕!10100108电话背后的新诈骗套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警惕!10100108电话背后的新诈骗套路

引用
新华网
8
来源
1.
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73cc34de-15d5-4c94-b2aa-c3dbb1b0a3d3
2.
http://finance.sina.com.cn/tech/csj/2024-10-22/doc-inctmnkw1569392.shtml
3.
https://tw.chahaoba.com/%E9%AA%97%E5%AD%90%E5%8F%B7%E7%A0%81
4.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403/content_6940158.htm
5.
https://www.fundins.com/hgfxq/ffdxwlzp/402912.shtml
6.
http://melbourne.china-consulate.gov.cn/chn/lsbh/202404/t20240410_11278876.htm
7.
https://ayshz.com/yingshi/9jxp11.html
8.
https://support.apple.com/zh-cn/102568

最近,不少网友反映接到一个神秘的电话号码——10100108。这个看似普通的号码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它不仅是一个广告营销电话,更可能是诈骗的开端。本文将为您揭示这类电话背后的诈骗手法,并提供实用的防范建议。

01

电话诈骗的常见套路

电信诈骗分子的手段层出不穷,但万变不离其宗,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施诈骗:

  1. 假冒身份:诈骗分子往往会冒充公检法、银行工作人员、快递公司等可信身份,以增加可信度。例如,他们会声称你涉及某案件需要配合调查,或者账户存在安全风险需要转账验证。

  2. 制造紧急感:通过声称“限时处理”、“立即行动”等,给受害者制造紧迫感,使其在慌乱中失去判断力。

  3. 利用个人信息: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的个人信息,诈骗分子能够精准定位目标,让诈骗话术更具说服力。

  4. 诱导转账:最终目的都是引导受害者将资金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或直接进行网络支付。

02

“二次诈骗”新套路

近期,境外电信诈骗团伙又出新招:利用已经被骗的受害者易于受骗、挽损心切等特点,丧心病狂再次施骗,恨不得要榨干目标“猎物”身上最后一滴价值。

案例一:信息泄露+二次诈骗

留学生小唐(化名)订购机票后接到自称“同程旅行”工作人员电话,对方称因航班延误将对小唐订购的机票进行改签,并赔偿“改签费”。信以为真的小唐在所谓的网页上留下自己的身份信息。小唐之后有所警觉,不再接类似电话。随后不久,又有自称网络安全人士联系到他,称他的信息泄露,有被非法使用的风险,只要他缴纳保证金,即可免费帮助他设立更高等级的隐私保护。小唐最终缴纳了所谓的保证金,他识破了第一个骗局,却陷入二次骗局。

案例二:借贷平台+二次诈骗

留学生小姜(化名)接到某贷款公司“注销客服”的电话,小姜去年确实在网上注册过某非法“校园贷”,还因此遭受过讹诈,于是相信了对方。对方称如她再不注销该账户会影响到个人征信。小姜添加了这位“客服”提供的QQ号,在对方的指引下,先后下载多个借款软件平台,后将借得的数万元提现,转账到了骗子指定的账户。

案例三:清退回款+二次诈骗

这是诈骗团伙利用受害人追回损失的急迫心理,以“回款”为诱饵设下的骗局。很多人在遭受电信诈骗后不敢报警,慌不择路,于是所谓“网警”“律师”“黑客”等便趁虚而入。王女士(化名)在遭受了电信诈骗后,损失了8万多元。某天,自称“网络欺诈维权”的律师(实则同一电信诈骗团伙)联系王女士,称针对王女士被骗的情况,可以帮忙把钱追回,并称“只要收你15%的佣金就好”。王女士把佣金打入对方账户后,对方就再也联系不上,王女士这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再次被骗。

03

法律法规保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

  • 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保证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 经营者不得通过虚构经营者资质、资格或者所获荣誉,虚构商品或者服务交易信息、经营数据,篡改、编造、隐匿用户评价等方式,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 经营者应当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真实、全面地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相关信息,不得通过虚构经营者资质、资格或者所获荣誉,虚构商品或者服务交易信息、经营数据,篡改、编造、隐匿用户评价等方式,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这些规定为消费者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也明确了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

04

实用防范措施

  1. 六不原则:不轻信,不汇款、不透露、不扫码、不点击链接、不接听转接电话。

  2. 三问机制:遇到情况,主动问本地警察,主动问银行、主动问当事人。

  3. 七个好习惯

    • 保护好个人身份证和银行卡信息,保管好不用的复印件、睡眠卡、交易流水信息。
    • 网上银行操作时,最好手工输入银行官方网址,防止登录“钓鱼网站”。
    • 输入密码时,用手遮挡。
    • 密码要设置得相对复杂、独立,避免过于简单,避免与其他密码相同,定期更换。
    • 开通账户通知短信,一旦发现账户资金有异常变动,立刻冻结或挂失。
    • 不随意链接不明公共Wi-Fi进行网上银行、支付账户操作。
    • 单独设立小额独立银行账户,用于日常网上购物、消费。
  4. 境外诈骗特别提醒

    • 不要轻信高薪工作机会,特别是来自境外的邀约。
    • 换汇需求应通过正规银行或合法外汇兑换机构,避免与不明身份的机构或个人交易。
    • 对于来自境外的陌生电话、短信、邮件等,保持高度警惕,不要轻易点击链接或下载附件。
05

遇到诈骗怎么办?

如果不幸遭遇电信诈骗,应尽快做到以下三步:

  1. 准确记录骗子的账号、账户姓名;
  2. 尽快拨打110或者到最近的公安机关报案;
  3. 及时准确将骗子的账号和账户姓名提供给民警,由公安机关进行紧急止付。

此外,还可以拨打以下三个反诈电话:

  1. 96110:反诈“守护神”专线,接到这个电话千万别挂,说不定警察叔叔正苦口婆心地劝你别上当呢。
  2. 12381:工信部的反诈“大杀器”,诈骗信息太多太烦?打这个电话举报反馈,让那些诈骗团伙无处遁形。
  3. 12348:法院热线,如果资金不幸转移境外,受害人需通过起诉卡主,依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31条和第46条规定,卡主帮助骗子收款, 从中获利的行为, 在刑事上构成"帮信罪", 民事上构成"侵权"和"不当得利",卡主不但要负"刑事责任", 还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电信诈骗虽然手段多样,但只要我们保持警惕,掌握防范知识,就能有效避免上当受骗。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任何要求转账汇款的电话都要谨慎对待。保护好自己的财产安全,从了解这些防骗知识开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