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联合国非遗榜单推荐
春节文化:联合国非遗榜单推荐
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春节:承载千年文化记忆
春节是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每逢春节前后,全世界华人都会围绕着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主题欢庆这一佳节。
春节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文化,包括仪式、节日装饰、饮食和相关的娱乐活动:腊月初八喝腊八粥;除夕夜以家庭为单位包饺子、包汤圆、做年糕,吃团圆饭守岁,另外还贴春联、年画、剪纸和放爆竹;正月初一迎神、拜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游灯会、猜灯谜,其间逛庙会、唱大戏、舞龙舞狮,等等。相关民俗活动一般持续一个月,直到元宵节过后,春节才告结束。
数千年来,春节不断维系和强化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春节既是阖家团圆的时刻、又是辞旧迎新的节点,既促进了中国人的家庭价值观,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萧放说。
从传统走向世界
随着海外传播范围的日趋扩大,春节已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全球约五分之一人口都在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与春节相关的民俗活动已走进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约20个国家将春节列入该国整体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去年,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叶涛表示,春节成功申遗有助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在海外华人聚居的社区,每逢春节,人们通过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使中华文化在异国他乡得以广泛传播。例如美国的纽约、旧金山、洛杉矶等地,春节庆典已然成为当地的文化盛事,吸引了大量当地居民及游客纷至沓来,成功构筑起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平台。2024年在英国举办的春节庆祝活动,吸引了超过70万人参与,一跃成为欧洲规模最大的亚洲文化节庆活动之一,有效推动了跨文化交流与融合进程。
创新发展:古老节日的现代活力
在当代,春节不仅保持着传统魅力,更展现出蓬勃的创新活力。从春晚舞台到各大城市,众多“歪果仁”登台亮相、展现才艺,也丝滑融入中国人的年味中。从北方到南方,水饺和年糕频频打破地理和民俗的界限,成为中国人春节餐桌上的实用品和“吉祥物”。从线下到线上,年俗文化都以共同的方式牵引着人心。
大年初五迎财神的传统,正在被一大批Z世代人所“接管”。囿于一地的社火和游神,正在互联网上引发狂欢。当下已有近20个国家将农历新年定为法定节假日。将散落在民间的年俗枝蔓重新拾起,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世界意义,这是非遗版春节在形制和内容上的重大变迁。
展望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春节申遗成功,不仅为全球文化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还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新的契机。春节申遗成功后,中国将借助日益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平台,诚挚地与世界各国及地区分享春节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宝贵经验和丰硕成果,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传播春节所蕴含的团结、友爱、和平、和睦、和谐的人文精神,传递春节所揭示的自然伦理、和谐生态的自然精神,极大地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热爱和平、敬畏自然、勤劳勇敢的深度认知与理解,更为不同文化间的平等对话、相互交融构筑起坚实而宽阔的桥梁。
这一系列行动也展现出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积极主动、勇于担当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展现中国在构建多元包容世界文化生态进程中的关键角色与卓越风范,为促进世界文化的和谐共生、繁荣共进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