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开通一周年:中山如何借力追赶东莞?
深中通道开通一周年:中山如何借力追赶东莞?
2024年6月30日,随着深中通道的正式通车,中山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条全长24公里的跨海大通道,不仅将深圳与中山之间的通勤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30分钟,更为中山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角色定位带来了深远影响。
交通区位优势凸显
深中通道的开通只是中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据统计,2024年中山建成高速里程62.9公里,交通固投连续五年排名全省前列。南中城际11个工点动工建设、7台盾构始发,全市在建和谋划的铁路里程超170公里。深中通道总车流量突破1300万车次,日均约8.3万车次。截至2024年底,中山现已开通“组合港”航线12条,2024年运量达6.09万标准箱,同比翻一番。
在深中通道的带动下,中山正加快构建“海陆空铁”全方位交通体系。深中航空港、跨市公交枢纽与深中通道同步投入运营,新中山客运口岸开通香港、深圳水上巴士航线。此外,大湾区首条跨海低空物流商业化航线实现深中首飞,为中山打造立体化交通网络开辟了新空间。
产业协同创新升级
交通优势的提升为中山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中山市积极对接深圳的科技创新资源,通过翠亨新区等平台,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和滨海文旅产业。
在低空经济领域,广东诚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已在中山布局超过70套智能机库,探索无人机物流配送等新业态。翠亨新区还规划了低空经济产业园,将建设无人机零配件与原材料加工基地、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等,形成从制造到应用的全产业链条。
滨海文旅方面,翠亨新区依托26公里海岸线资源,正打造珠江口“西岸滨海”生态活力景观带。马鞍岛东临路、南朗崖口东堤已成为网红打卡点,滨河整治水利工程、香海路、东临路滨海步道等重点项目也在加快建设中。
区域合作深化拓展
中山的发展离不开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合作。深中通道的开通不仅便利了两地通勤,更为区域合作提供了新契机。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指出,中山、江门等珠江西岸城市在土地、人力、住房等成本上具有后发优势。如果营商环境、公共服务能与深圳趋同,深圳产业的“外溢”效应将远超“虹吸”。
在与深圳前海的合作中,中山正积极承接现代服务业的辐射。前海的跨境金融、物流服务、科技服务等优势产业,正通过深中通道向中山延伸。例如,深中“组合港”航线已开通9条,中山港、神湾港、小榄港等港口与深圳盐田港、蛇口港实现无缝对接,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物流配送成本。
未来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虽然中山在交通、产业、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与东莞相比仍存在差距。2024年,东莞GDP达1.14万亿元,而中山为3850.65亿元。人口规模上,东莞常住人口超过1043.70万人,中山仅为443.11万人。
然而,中山的发展潜力不容忽视。深中通道的开通、翠亨新区的崛起、交通网络的完善,都为中山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山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努力在新一轮区域发展中抢占先机。
面对东莞这座“实力派”,中山正以“潜力股”的姿态奋力追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广阔舞台上,两座城市各有优势,共同为区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