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民国第一败家子张伯驹:为护国宝不要命,100亿藏品捐了半个故宫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民国第一败家子张伯驹:为护国宝不要命,100亿藏品捐了半个故宫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0715957_121145334

1941年6月5日清晨,上海的街头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一辆汽车从盐业银行驶向外滩,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能有私人汽车的人自是非富即贵。

忽然三个身穿黑衣戴着帽子的男子在路中间截停了汽车。

坐在后座的男子大约四十多岁,举止雍容,丰神俊朗,他放下了手中的报纸,抬头看向前方:“老孔,怎么回事”。

司机老孔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吓坏了,但还是摇下车窗按下心中怒火:“请问你们有何贵干”?

不料那三名男子并不回答,反而径直走向汽车,其中一人拉开驾驶座车门将老孔拉了下来,这一拉力量极大没等老孔反应过来就摔出几米开外。

另外两人一左一右从后排上车,将男子挤在中间,汽车迅速启动扬长而去,只留下司机老孔在路人围观下不住呼喊。

“张行长,麻烦你和我们走一趟”其中一人开口道。同时两支手枪抵在了后排男子的腰间。

这名被挟持的男子是大名鼎鼎的”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也是如今盐业银行的行长。

来人身手了得,行动如此利落,张伯驹心中明白对方是有备而来。

他缓缓开口说道:“不知我张某人什么地方得罪了几位”。身旁的黑衣人冷笑道:“等张行长到了就知道了”。

司机老孔等到汽车走远才缓过神来,他连忙回到张伯驹家中将消息告诉了他的妻子潘素。

潘素大惊失色,急忙报警,张伯驹被抓的消息当天就传遍了上海滩,一时间议论纷纷。

经过警察分析这极有可能是一件绑架案,既然对方有所求张伯驹至少是安全的,现在要做的就是先等对方的电话。

潘素一整天的时间就守在了电话旁,心中无比担忧丈夫的安危。

到了夜里,电话终于响起:“是张夫人吗?张行长在我们手里”。

潘素强装镇定地问对方有什么需求,可当劫匪说出时却惊的潘素先说不出话。

“他们要两百根金条”。

虽说张伯驹自小家境优越,如今更是社会名流,可一次拿出两百根金条也是难于登天。

潘素没办法只能先答应对方,让他们不要为难张伯驹,自己想办法去凑。

张伯驹被带到了一间废旧仓库,当听到对方狮子大开口时不禁笑了起来:“你们未免也太看得起张某了,别说两百根金条,就算五十根我也拿不出来”。

对方若有所指地说道:“素闻张行长喜好收集古玩字画,若将字画变卖,可远远不止两百根金条”。

张伯驹是个聪明人,说到这里他一下就明白了对方的意图,他们是冲着自己的收藏来的。

张伯驹出生一个官宦家庭,父亲是清朝的进士,最高曾经做过直隶总督(相当于今日省长),所以张伯驹从小就接触最好的教育,因为天生聪颖,少年时曾被誉为“神童”。

1911年清朝覆灭,13岁的张伯驹从私塾来到英办学校念书,接受新学教育。随后又进入了袁世凯模范团骑兵科进行学习,毕业后担任起了陕西督军参议。

从军的这几年张伯驹经历了袁世凯复辟失败,各地军阀混战,他深刻感受到了国家的孱弱,官场的腐败,他不愿意勾心斗角,争名夺利,于是弃官而去专心当他的富二代。

不同于其他富二代的沉迷酒色,张伯驹平日里不过喜欢看戏唱曲,与友人吟诗作对,颇有几分古文人的风骨。

父亲担心他玩物丧志,于是让他去盐业银行上班,在这时张伯驹与收藏字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一次张伯驹在琉璃厂闲逛,他看中了一副书法,上面写着“从碧书房”,细看之下张伯驹发现居然是康熙御笔所写,他激动至极连忙花了一千大洋买下了这幅字画。

而他的别号“从碧”也正是因为这幅字而来。

自此张伯驹走上了收藏之路,因为他自小博览群书,所以眼界极高能让他看上的绝非凡品。

满清皇族溥心畬手中有一副晋代陆机的《平复帖》,因为母亲去世需要一大笔钱,无奈之下溥心畬只能将《平复帖》拿出来拍卖,要知道《平复帖》是我国第一件流传有绪的书法墨迹,比王羲之还要早上近百年,短短八十四个字却极富历史意义。

这个消息一出,各大古玩行,国内收藏家纷至沓来将溥心畬家围得水泄不通,有一位日本商人甚至开价二十万大洋,溥心畬是一位有民族气节的画家,他认为卖给日本人自己就是罪人,可不卖自己又急缺钱。

正在左右为难间,张伯驹找上门来,他对溥心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以四万大洋的价格买下了这幅国宝。

在得知张伯驹买到《平复帖》后,日本商人又一次找上了门表示了想要收购的意愿,张伯驹严辞拒绝:“国宝无价,金钱易得,如今《平复帖》在我手中,不会让它流落海外,你们日本人不要再惦记我中华国宝”。

张伯驹之所以如此痛恨日本人,一是日本占我国土,杀我子民,其二是张伯驹曾经亲眼看着颜真卿的真迹《自书告身帖》落入日本人之手,自此流落海外再无归期。

张伯驹得到《平复帖》后,毅然拒绝日本人高价收买,这件事在收藏界让他名声大振,很多人都慕名而来拜访张伯驹,也有很多为了生计想卖古玩字画又不想当卖国贼的人,他们认为卖给张伯驹是最好的选择。

张伯驹面对这些人也从不讲价,慷慨无比,哪怕变卖家产也要阻止国宝外流。

都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张伯驹就成了日本人的眼中钉,成了汉奸走狗们的拦路虎。

这一次的绑架显然就是带着这个目的。

潘素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拿了出来可还是相差甚远,要想救人她只能买变丈夫的收藏,可她知道张伯驹极为看着这些收藏,曾经无数次说过,无论发生何事,这些东西都不能买,一旦这些流落国外,自己玩死难辞其咎。

无奈之下潘素只好找到了张伯驹的好友孙履安,孙履安义气深重,将自己所有家财都拿了出来,可即便如此也远远不够。

这时孙履安想到了一个人,孙曜东,此人是上海复兴银行行长,与张伯驹素有往来,他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是周佛海的秘书,在上海可谓是人脉通天。

孙曜东得知张伯驹被绑架后连忙来到潘素家中,经过三人商议,孙曜东将嫌疑人锁定在一个叫做李祖莱的人身上。

李祖莱是盐业银行副经理,本来张伯驹的职位应该是他的,可是盐业董事长认为李祖莱心术不正还和汪伪政权有往来,于是让张伯驹顶替了他的位置。

李祖莱对张伯驹一直怀恨在心,有足够的动机,而且经过警察一天的调查,那三个黑衣人正是76号特务头子李士群的手下,可警察哪里敢惹他们,调查也就此而至。

潘素一听是李士群抓了丈夫险些晕了过去,李士群在上海以手段残忍著称,落在他手里的没有几个能平安归来的。

孙曜东让潘素不要着急,自己先打个电话问问,孙曜东拨通了李祖莱的电话,开门见山问他张伯驹的下落,可李祖莱仗着有李士群撑腰,也不否认自己绑架了张伯驹,而且劝孙曜东不要多管闲事。

孙曜东在上海几时受过这等气,他立刻给周佛海打电话,禀明了这件事,周佛海素来不满意李士群,也想借此机会打击他,有了周佛海的干预,李士群也不敢不卖面子,他告诉孙曜东张伯驹在吴四宝那里。

最终以二十根金条的价格,吴四宝答应放人。

因为张伯驹的名流身份,吴四宝也不敢太为难他,而且好吃好喝的供着,而张伯驹为了保住收藏已绝食抗议,在经历了两天绝食后,张伯驹突然发现看守自己的人不在了,这才顺利回家。

回到家后的张伯驹听说了这一切,他先是感谢了妻子潘素,在这种时刻也没有变卖他的收藏,保住了张伯驹一生清名。然后亲自上门感谢孙曜东,为了表示谢意张伯驹还将自己收藏的《蔡襄自书诗》送给他。

孙曜东笑着说:“君子不夺人所爱,况且这种宝贝留在你手里比我这强多了,在此乱世希望伯驹兄能尽力保我中华民族的瑰宝不失”。

孙曜东的这句话张伯驹记了一辈子。

没过多久张伯驹又一次拯救了一件国宝《游春图》,这幅画是隋朝画家展子虔的作品,在宋代时宋徽宗曾经亲笔为此画题字,明朝时落入权臣严嵩手中,最终流落清廷。

1924年溥仪被赶出紫禁城时带了大批国宝级文物,其中就有这幅《游春图》,而后在东北失散。

1946年春天,由溥仪带出宫的书画突然现世,引起了国内古玩收藏家的极大关注,北京琉璃厂的马霁川听闻后连夜赶到东北买到不少字画,回京后,他将其中一部分放在故宫博物院出售,而其中几件珍品则是拿到上海出售,其中《八功图》与《杨妃上马图》一到上海就被人买走,也就此流出国外至今未归。

当张伯驹听说时,马霁川手中还剩下这幅《游春图》,并向他索价八百两黄金,张伯驹多年来为了收藏早已囊中羞涩,但他为了国宝不外一直在与马霁川周旋,他表明这卷有关历史,如果出境马霁川就是中华罪人,因为张伯驹名声太盛,马霁川也心有顾虑,最终以二百两黄金的价格成交。

张伯驹用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为中国守护了众多国宝,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用另一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

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觉得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于是他将自己的收藏全部无偿捐赠给故宫博物院。

1956年,张伯驹拿着自己的八件收藏来到了故宫,其中包括《平复帖》,《游春图》,杜牧的《张好好诗》,黄庭坚的《诸上座帖》,宋徽宋《雪江归棹图卷》,钱选的《山居图卷》,范仲淹的《道服赞》以及李白唯一存世的真迹《上阳台贴》。

当时故宫博物院的负责人看到后愣在了当场,这八件都是举世难寻的珍宝,每一件都价值连城,而张伯驹却义无反顾地捐给了国家。

文物局被张伯驹的行为感动,决定补偿他二十万,可张伯驹却断然拒绝留下一段足以载入收藏史册的话

“予之烟云过眼,所获已多。故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则是予所愿也!今还珠于民,乃终吾夙愿。

从这段话中你足以看到张伯驹的博大胸怀与淡泊名利的高洁品质。

最后经过故宫统计,张伯驹前前后后一共捐出了118件文物,可以说占了故宫博物院的半壁江山,据专家统计,这些文物的总价值高达千亿以上。

将自己一生所藏捐完后的张伯驹,过起了普通老百姓的清贫生活,他晚年时在餐厅吃饭不过几片面包,一碟果酱,朴素至极,还将没吃完的面包打包回家带给夫人,这时你很难将他与那个翩翩公子联系起来。

1982年张伯驹病逝在一间简陋的病房之中,他从富贵中来,却在平凡中离开,启功先生对他评价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

张伯驹的一生精彩纷呈,他曾是高贵无比“民国四公子”,也是收藏界中的传奇人物,收而不藏,升华了收藏家的身份,到最后变成散尽家财的平凡人,身外之物尽去,可精神上却富足充盈,他虽然走得有些凄凉,可在故宫博物院中,那些国宝却会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

张伯驹先生在去世前曾回光返照赋诗一首,这首诗也写尽了先生的一生,我们当一起共勉。

以将干支指斗寅,回头应自省自身。

莫辜出处人民意,可负生教父母恩。

儒释道,任天真,聪明正直即为神。

长希一往升平世,物我同春共万旬。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