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亚冬会:国际体育外交的新舞台
哈尔滨亚冬会:国际体育外交的新舞台
2025年2月7日至14日,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盛大举行。这是中国继北京冬奥会后举办的又一重大国际体育盛事,也是哈尔滨时隔29年再次承办亚冬会。
本届亚冬会以“冰雪同梦,亚洲同心”为主题,吸引了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的1275名运动员参赛,无论是参与国家和地区数量还是运动员人数,都创下历史新高。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对本届亚冬会寄予厚望,他表示:“目睹过去几年来的巨大发展,也了解到哈尔滨人民以及全体中国人民在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方面的专业能力。我对本届亚冬会的期待值非常高。”
体育外交的新舞台
哈尔滨亚冬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本届赛事的参与度空前高涨,不仅有传统的冬季运动强国,更有不少热带国家首次派团参赛。沙特阿拉伯和柬埔寨首次参加亚冬会,阿富汗和巴林在缺席2017年亚冬会后也于本届赛事回归。
印度籍速度滑冰运动员阿米特什·米什拉对中国的赛事组织能力赞不绝口:“中国在组织赛事方面做得真的很棒。”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也表示,亚冬会将进一步促进冰雪运动普及与人才培养,留下丰富的文化、社会及体育遗产。
文化交流的桥梁
体育交流是亚洲人民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届亚冬会上,来自南亚的“虎穴寺”“泰姬陵”以及东南亚的“双子塔”“鱼尾狮”等标志性建筑,纷纷以冰雪艺术的形式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精彩呈现,用冰雪的语言呼应着本届亚冬会的主题——“冰雪同梦、亚洲同心”。
泰国奥委会副主席、泰国亚冬会代表团团长苏披实·萨迈希托表示:“泰国虽地处热带,却积极参与冬季运动会,这本身就是跨文化交流的象征。”美国《欧亚评论》杂志网站也指出,亚冬会“冰雪同梦,亚洲同心”的口号体现了团结与合作的精神,在赛场上中日韩以及来自亚洲其他地区的运动员们齐聚一堂,为每一枚奖牌和每一场胜利增添了更多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本届亚冬会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哈尔滨没有新建场馆,而是选择翻新和再利用现有设施。“这种做法不仅节省了建筑成本,还能让当地社区在未来继续受益于这些改善后的体育设施。”《旅行与旅游世界》杂志评价道。
作为“运动员友好城市”,哈尔滨能够满足运动员和游客在住宿、餐饮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的服务能力也显著提升,通过优化值机、分流等关键流程,确保每位旅客都能享受到便捷流畅的出行体验。
推动全球冬季运动发展
随着全球对冬季运动和旅游兴趣的增长,哈尔滨举办的第九届亚冬会展示了如何在举办大型活动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的平衡,为其他有意举办类似活动的地方提供了宝贵经验。
本届亚冬会的热度持续攀升,比赛门票“一票难求”。海外媒体也在密切跟进哈尔滨亚冬会的动态,白俄罗斯国家通讯社、哈萨克斯坦商业新闻网站、科威特《阿拉伯时报》等都对赛事进行了报道。
哈尔滨亚冬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次促进亚洲团结、推动国际交流的重要契机。通过体育竞技和文化交流,哈尔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北方的独特魅力,也为全球冬季运动和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