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兵家不争之地
福建,兵家不争之地
在中国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往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么是边境雄关,要么是中原大城,要么是交通枢纽,一旦成功占领就能在人口、粮食或安全屏障上给政权带来极大的助益。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地区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而成为兵家不争之地,其中最典型的便是福建。
兵家必争之地:战略要塞的军事价值
在中国有很多兵家必争之地,大名如雷贯耳。每一个兵家必争之地都有自己特殊的地方,要么是边境雄关,要么是中原大城,要么是交通枢纽,一旦成功占领就能在人口、粮食或安全屏障上给政权带来极大的助益。
以雁门关为例,这座被誉为“三晋咽喉”、“中原锁钥”的雄关,从古至今都被视为“天下之大防”。作为太原的大门,雁门关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一旦失守,不仅太原危急,整个中原也将陷入动荡,长安、洛阳和汴京将门户大开。
这座雄关的险峻地形,使其成为半部华夏史的见证者。历史上围绕雁门关展开的战役多达1700余场,中原王朝强大的时候会以雁门关为基地向北推进,而游牧王朝强大的时候则会反复攻击雁门关。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潼关和山海关。潼关是关中平原的大门,历史上六国合兵攻打秦国,反复进攻都没能攻下潼关。山海关则位于燕山山脉和大海之间的狭窄平原,是东北平原军队进入中原的必经之路。中原王朝在这里修建了山海关、宁远和锦州,共同组成了关宁防线,几座大城一环套一环,构成了难以逾越的防线。
除这些知名关隘外,很多中原大城也因为其重要战略位置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例如徐州,因其独特的地形屏障,具有进可攻退可守的能力,谁占领了徐州,谁就能控制淮海平原,进而影响长江防线。类似的枢纽之地还有襄阳和樊城,蒙古灭宋的过程中,38年都在死磕襄樊防线,足以证明其战略价值。
兵家不争之地:福建的特殊地理命运
在这些重要据点之外,天下棋盘里还有九大根基之地,至少得其中之一才具备问鼎天下的资格,每一处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但在这些兵家必争之地之外,中国还有兵家不争之地,也就是没人愿意攻打的地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福建,其因特殊地形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兵家不争之地。
当年侵华日军占领了我国十几个省份,沦陷区已经把整个福建给合围了,但楞是没有攻打福建,只是把福建沿海的那一片盐碱地给占了。这种图上最靓的那个就是福建,在哪里相信你一眼就看得出来。日军已经把福建给合围了,海路和陆路援助均已彻底断绝,为什么福建能硬抗到抗日战争胜利都没被日军攻占?
因为日军攻击力度太弱,尝试性的攻击一下之后就撤了,对福建围而不打,在战略上定的计划是熬到福建自己投降,不打算主动军事攻击。这么做的原因首先就是福建除沿海的那一小片地形还算平坦,全省都是山,山地丘陵地形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
如果你是日军指挥官,看到下面的地形图,相信你也只想碰那片绿色的平原。
除了山多,福建的交通还差,在解放前基建基本为零,别说大军入侵福建腹地,就算是本地人都很难在山脉间穿行,福建各地的隔绝已经到了每隔几十里地就完全听不懂方言的地步。方言众多还带来了另外一个效果,那就是日军听不懂福建话,必须每隔几十里就换一个向导,这会极度的阻滞日军的行军速度。
古代文人吐槽福建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民间又云“山岭高、山路长,半世光阴路上忙”。
如果日军当年想侵略福建,只要大军进去了,那恐怕等抗日战争都打完了大军都还陷在里面出不来,光行军需要花费的时间就是个天文数字。除道路条件极差,大军难以通行之外,福建的关隘还特别多,据《福建通志》记载,解放前全省境内共设有89关、376隘、158寨。日军的机械化部队进不来,甚至火炮都运输困难,就这么一关一关的打下去,得花多少时间?
在难以通行和关隘特别多之外,解放前福建的土匪还特别多,其中很多山大王那是谁也不服,绝不是一纸政令就听话的,日军来了也得先把他们挨个打服才行。为防范土匪,福建还修建了大量的土家圆楼,其中囤积大量军火,具备极强的防御能力,这么一个村寨一个村寨的打下去,日军是肯定不愿意的。
当然即便如此,如果日军铁了心要打,那福建一定是扛不住的。但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不仅造成了福建易守难攻的情况,还导致福建的粮食产量极低,即便占领了也无法给日军提供多少粮食。不仅粮食少,福建还没什么煤铁资源,也没有工业。雁门关难打,但好歹打下雁门关之后有巨大收益,雁门关之后无险可守的土地全部都是囊中之物,占据这里可威胁整个中原。但福建关隘的难打,那是纯粹的难打,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打下来之后也就只是打下来了而已,后面还是山和关隘,再打下来之后还是山和关隘,除此之外啥都没有,也威胁不到谁。
中国有的地方盛产粮食,有的地方盛产煤铁,而福建盛产的则是关隘。日军对纯粹的关隘没有兴趣,更别说这个地方还全民皆兵。单论防御力,连川蜀地区都不如福建,打破川蜀的几个重要关隘后就可以进占其核心平原,而福建是关隘连着关隘,只有无穷多的关隘,没有啥核心平原。而且从历史来说,福建一地没有争霸天下的能力,单纯的福建虽然易守难攻,但无法独立存在,也很难对周边地区形成军事威胁,是一个防御力天下无敌但攻击力很弱的省份。
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曾说:“福建偏居海隅,地势艰险。如果据闽争天下,则福建的兵力和钱粮不足以实现这一目标。”所以日军的战略打算是先打下四川和重庆,逼迫国民政府投降,等天下大势已定后再用极小的代价占领福建。强行占领后受益极大的地方,会形成一个个的兵家必争之地。强行占领后得不偿失的地方,会形成一个个的兵家不争之地。福建因特殊地形成为了兵家不争之地,这不是啥好事,因为这种交通极差的地形导致福建腹地的百姓非常贫穷。道路差到连军队都开不进来的地方,发展经济有多困难可想而知。福建是中国绿化率最高的省份,因为全省8成的土地都是山,既不能种粮食也不能开工厂,甚至都无法建房子住人,开发成本高上天,最后只能当风景区搞绿化。
所以千百年来福建的儿女都热衷于海贸和下南洋,因为自然地形限制了其发展,只有从海上才能博出路。福建的山脉地形保护了这片土地千百年来免遭战火,但也限制了这片土地的经济发展。中国富裕后,花费了巨大的代价为福建修建基础建设,用无数的高架桥和隧道硬生生的贯通了整个福建,结束了福建进出困难的情况。在崇山峻岭中,福建人硬生生建造出了繁华的城市。如今的福建已经建造出了多个交通枢纽,曾经的天堑已经被逐个打通,曾经沿海的盐碱地已经被全部开发成了工业区,如果再爆发战争那未必还是兵家不争之地。但是我觉得,宁可要交通便利,也比成为兵家不争之地要好。经济发展和富裕生活,对福建老百姓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