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常杰的军事冒险:从入侵宋朝到战败议和
李常杰的军事冒险:从入侵宋朝到战败议和
1075年,越南李朝太尉李常杰率军入侵北宋广西,攻占钦州、廉州和邕州,制造了震惊朝野的大屠杀。然而,这场看似迅猛的军事行动最终以李常杰的失败告终。本文将深入分析李常杰的军事战略及其失败原因。
战争背景:一场“先发制人”的冒险
李常杰的入侵并非偶然。1072年,年仅7岁的李干德即位,由李常杰和兵部侍郎李道成辅佐。此时,北宋广西知州沈起和刘彝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包括断绝贸易、训练士卒等,引发了越南方面的不安。李常杰认为宋朝即将进攻,决定“先发制人”。
战略部署:水陆并进的两路攻势
1075年11月,李常杰和宗亶分兵两路,水陆并进进攻宋朝。他们首先攻破钦州和廉州,随后合围邕州。在邕州之战中,李常杰展现了其军事才能,采用土攻法,以囊盛土堆积城墙外,最终在42天后攻破邕州城。
失败原因:战略失误与后勤不足
尽管初期取得胜利,但李常杰的战略部署存在严重问题:
战略目标过于冒险:李常杰在攻占邕州后,本欲进取桂州,但未能及时调整战略,导致战线过长,补给困难。
低估宋朝反击能力:宋朝在邕州失陷后迅速组织反击,任命郭逵为安南道行营马步军都总管,率30万大军南下。郭逵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逐步收复失地。
后勤补给不足:越南军在宋境内的横行震惊朝廷。早在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12月,北宋发《讨交趾敕谕》,成立了安南道行营马步军都总管本道经略招讨司,赵卨和宦官李宪充正、副使,燕达充副都总管。同时刘彝和沈起被罢免。沈起被诉“妄传密受朝廷意旨经略讨交州”;刘彝被责“相继生事”,令交趾“疑惧为变”。宋朝一面调发北方禁军,一面就地招募,但此时赵卨和李宪失和,宋朝军事迟迟没有动静。
熙宁九年(1076年)2月2日,因王安石的干预,李宪被撤,依赵卨建议改以郭逵为正使,赵卨为副。宋军进入广西。越军在破邕州之后,本欲进取桂州,听说宋军前来,便开始后撤。[15] 郭逵与赵卨分兵追击并收复钦廉,10月燕达破广源州(今越南高平省广渊县)并降守将刘应纪。宋军水路并进,但直到10月才大规模进入李朝境内。宋军至决里隘,越军列象阵阻击,宋军持强弩猛射,李常杰的军队在富良江畔遭遇宋军主力,由于缺乏船只,无法渡江作战,最终被迫撤退。
历史影响:宋越关系的转折点
这场战争以双方议和告终,但对宋越双方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朝方面:这场战争暴露了北宋边防的薄弱,促使宋朝加强了广西地区的防御体系。同时,也促使宋朝重新审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采取更为谨慎的外交政策。
越南方面:虽然李常杰在军事上取得了一定胜利,但战争的惨重代价也让他意识到,与宋朝的全面对抗并不明智。此后,越南转而采取和平共处的策略,加强了与宋朝的经济文化交流。
李常杰的军事战略最终以失败告终,这场战争也成为了宋越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展现了军事战略部署的重要性,也揭示了在国际关系中,审慎的外交政策往往比武力更具长远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