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调水20年:居延海重现生机
黑河调水20年:居延海重现生机
2024年12月20日,随着水头抵达东居延海入湖口,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又一次实现了干流冬季全线贯通。这一成就标志着东居延海已连续20年保持不干涸,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一大成功案例。
从干涸到重生:居延海的生态变迁
居延海,这个汉时称居延泽、唐时称居延海的古老湖泊,曾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它由发源于祁连山深处的黑河,经过800余公里的蜿蜒流淌,在巴丹吉林沙漠西北缘形成东、西两大湖泊。历史上,居延海不仅是穿越沙漠的重要通道,更是我国最早的农垦区之一。
然而,由于自然条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居延海的生态环境在近现代遭受了严重破坏。自1961年起,东居延海多次干涸,到1992年更是彻底干涸,成为飞扬沙尘的发源地之一。这一生态危机不仅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还对区域气候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科学调度:黑河调水的创新实践
为拯救居延海,我国自2000年开始实施黑河水量统一调度。这一工程以科学监测和精准调度为核心,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黑河流域,一条条全自动缆道横跨河面,搭载测速仪的“铅鱼”在5分钟内就能完成断面流量测算。这些现代化监测设备不仅解放了水文监测员的双手,更为水量调度提供了更科学准确的依据。
通过智能化水文监测网络,7个水文监测站24小时实时监测黑河流域的水情变化。这些数据被及时传输到黑河流域管理局,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调水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
生态恢复:居延海重现生机
在科学调度和持续补水的双重作用下,居延海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据统计,东居延海湿地环境明显改善,周边水生植物从之前的不足70公顷增加到现在的2000余公顷,林草面积恢复近7000公顷。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栖息鸟类已达90余种6万多只。
西居延海的水位和水面面积也得到有效保障,整个居延海区域重现生机,成为沙漠边缘的一颗生态明珠。
未来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黑河调水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剧,黑河流域可能面临枯水期概率增大的风险。此外,如何在保障生态用水的同时满足农业灌溉需求,也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邓铭江带领研究团队在2024年11月对西北区域水网进行了全面考察,覆盖银川、贺兰山、阿拉善盟等重要区域,总行程达3400公里。这次考察不仅评估了当前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状况,更为未来水网规划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黑河调水工程的成功实践,为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和科学管理,我们有理由相信,居延海这颗沙漠明珠将继续闪耀,为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