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布新规范:校园食品安全升级!
教育部发布新规范:校园食品安全升级!
近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这是继国务院食安办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后,又一重磅政策落地,标志着我国校园食品安全管理迈入新阶段。
《指引》聚焦校园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从学校主体责任、食材采购管理、食堂经营规范、膳食经费管理等多个维度,提出了系统性、可操作性强的管理要求。
校长是第一责任人,陪餐制度要落实
《指引》明确,校长是校园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切实履行职责,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每学期,学校需组织至少一次师生食品安全满意度测评,并公开测评结果。同时,要严格落实校长陪餐制度,确保及时发现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严把食材关,实行“双人联检”
在食材采购环节,《指引》要求建立严格的进货查验制度,实行“双人或多人联检”。学校食堂的采购活动必须遵循安全、健康和营养的原则,确保食品供应的稳健与安全。特别是在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区域,大米、食用油、肉类、蛋类及乳制品等大宗食材需纳入政府采购范畴。
食堂经营规范化,鼓励自营模式
《指引》鼓励中小学自营食堂建设,强化食堂承包(委托)经营及校外供餐管理。学校食堂若实行承包经营,必须通过公开招标等公开竞争方式确定承包方,并严格落实准入、考核评价和退出机制。同时,要求学校定期对承包经营企业进行食品安全检查,对考核不达标的,要及时督促整改或启动退出机制。
经费管理透明化,独立核算防风险
在膳食经费管理方面,《指引》要求自主经营的中小学校食堂必须独立开展会计核算,加强对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学校的财务管理。各地需科学统筹资金,全面加强监管,实现信息公开,确保膳食经费使用安全、规范、透明。
创新监管方式,提升治理水平
为提升校园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水平,《指引》还提出推行“互联网+”智慧监管运用,完善食品安全投诉处置机制和社会参与的监督机制。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对校园食品安全的全天候、全方位监管,提高监管效率和精准度。
这些新举措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对校园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从城市到乡村,校园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据统计,我国中小学生人数超过1.5亿,校园供餐体量巨大,用餐群体敏感,经营形式多样,责任主体多元,社会关注度高,是食品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政策的出台,不仅为校园食品安全提供了更加明确的管理框架,也为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卫生健康部门、公安机关、市场监管部门等各方责任主体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通过建立全链条的风险防控机制,强化各方责任落实,必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校园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为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