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大明湖畔的“风流太守”
曾巩:大明湖畔的“风流太守”
熙宁四年(1071年)夏,曾巩来到齐州(今济南)担任知州。当时的齐州面临着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和水患困扰。曾巩到任后,首先整治了横行乡里的“霸王社”盗匪集团,通过感化首领葛友,成功瓦解了这一危害地方的势力,使得齐州“豪宗大姓敛手莫敢动,寇攘屏迹,州部肃清”。
在解决水患问题上,曾巩展现出了卓越的水利治理才能。他修建了北水门,有效解决了雨季城内雨水倒灌的问题。同时,他还主持修筑了分界东西湖的百花堤(后世称“曾堤”),并修建了七座桥梁以疏通水系、连接景点,这些工程被后世统称为“七桥风月”。这些水利工程不仅改善了当地的水患问题,更为大明湖的景观增添了人文韵味。
曾巩对大明湖的改造奠定了其作为园林胜地的基础。他修建的北水门和百花堤,不仅解决了水患,更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水利遗产。如今的大明湖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其基本格局仍保留着曾巩时期的规划痕迹。湖中历下亭、铁公祠等人文景观与荷花、泉水等自然美景交相辉映,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游览。
除了水利建设,曾巩还十分重视文化发展。他创作了大量吟咏齐州山水的诗文,其中最著名的是《趵突泉》:“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滋荣冬茹温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这首诗生动描绘了趵突泉的美景,也展现了曾巩对齐州山水的深厚感情。
曾巩在齐州的政绩和文化贡献得到了后世的广泛认可。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后人在大明湖畔修建了南丰戏楼。如今的济南,从趵突泉到大明湖,从护城河到泉水浴场,处处都留下了曾巩的印记。这位“一代醇儒”不仅在政治上造福一方,在文化上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济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曾巩离开齐州时,百姓因不舍而关闭城门,最终他只能趁夜色悄然离去。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曾巩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千年之后,当我们漫步在大明湖畔,欣赏着湖光山色,品味着泉水茶香,不禁会想起这位为济南留下宝贵遗产的“风流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