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破43亿,你最爱哪个哪吒?
《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破43亿,你最爱哪个哪吒?
随着《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突破43亿,这个史上最丑的哪吒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从1961年《大闹天宫》里的稚气孩童,到2019年这部颠覆性的魔童形象,哪吒的形象经历了多次变化。每一个版本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时代记忆。你最喜欢哪一个哪吒?快来分享你的看法吧!
传统神话中的哪吒:从佛教护法到道教神仙
哪吒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佛教经典。他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多闻天王(毗沙门天王)之子,被称为“那罗鸠婆”或“那吒鸠跋罗”,是佛教的护法神,具有降魔伏妖的职责。
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普及,哪吒的形象逐渐传入中国。在中国,哪吒的形象经历了从佛教到道教的转变。唐代不空和尚翻译的《毗沙门仪轨》中提到“天王第三子哪吒太子捧塔常随天王”,这便是托塔李天王和三太子的来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哪吒的名字也逐渐简化为“哪吒”,并被赋予了更多的中国文化内涵。
宋代禅宗典籍中出现了“哪吒析骨还父、析肉还母”的故事,这一情节后来成为哪吒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明代,哪吒的形象在《封神演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成为一位神通广大、正义勇敢的少年英雄。
动画电影中的哪吒:从年画娃娃到叛逆魔童
1979年《哪吒闹海》:白衣少年英雄
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哪吒闹海》是哪吒形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部动画片中的哪吒身披混天绫、脚踏风火轮,齐刘海搭配小揪揪发型,红肚兜外罩白衣,既有秀气的气质又显得英武不凡。这个形象成为了许多70后、80后的童年记忆。
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颠覆传统的魔童
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彻底颠覆了传统印象中的哪吒形象。导演饺子将哪吒设定为魔丸转世,长着鲨鱼齿和烟熏妆,外表丑萌却内心善良,展现了强烈的反叛精神。这个版本的哪吒打破了人们对“英雄”形象的固有认知,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诠释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题。
2025年《哪吒之魔童闹海》:成长后的英雄
时隔六年,哪吒再次登上银幕。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成熟、稳重的哪吒。他不再是一个单纯反抗命运的孩子,而是开始尝试理解和改变这个世界。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五年后的他,能坦然说出‘我是魔’,哪吒从在意他人眼光到接受自己是魔,精神状态的转变完全是和当下年轻人契合。”
哪吒形象演变背后的文化意义
哪吒形象的演变不仅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更折射出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从最初的佛教护法神到道教神仙,再到现代动画中的英雄,哪吒的形象承载了中国人对正义、勇气和自我认同的思考。
《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哪吒之魔童闹海》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正是因为它们触及了当代年轻人的内心。魔童哪吒的叛逆和反叛精神,以及他最终选择承担责任、保护家人和朋友的转变,都深深打动了观众。
正如导演饺子所说:“哪吒是一种生命自身的本真追求,是先天的,是油然而生的。他天然地就会追求生命的出口,因为生命有压迫,生命就会寻找出路。”
最后,你最爱哪个哪吒?
每个版本的哪吒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传统神话中的哪吒代表着古老的智慧和勇气;《哪吒闹海》中的哪吒是70后、80后的童年回忆;《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魔童哪吒则成为了90后、00后心中的“反骨”英雄。
那么,你最爱哪个哪吒?是那个脚踏风火轮的白衣少年,还是那个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魔童,亦或是那个在成长中学会承担责任的英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