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街麻花:一根麻花里的天津味道
十八街麻花:一根麻花里的天津味道
“先有十八街,后有天津卫。”这句流传已久的说法,道出了十八街麻花在天津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作为“津门三绝”之一,桂发祥十八街麻花不仅是一种传统小吃,更承载着天津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百年传承:从街头小吃到非遗瑰宝
十八街麻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7年。当时,沧州人刘八在天津南楼开设了一家麻花店,后因经营不善倒闭。店中的伙计兄弟范桂才和范桂林接手后,在十八街重新开店,取名“桂发祥”,寓意“桂子飘香、发愤图强、吉祥如意”。经过不断改良创新,桂发祥麻花逐渐声名远扬,成为天津的标志性美食。
1971年,十八街麻花首次走出国门,参加广交会并销往海外,让世界品尝到了天津的味道。2014年,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一传统美食正式跻身“国字号”文化瑰宝。
独特工艺:二十余道工序铸就“一根七层酥”
十八街麻花的独特魅力,源于其精湛的制作工艺。从和面、醒发到搓条、拧花,再到炸制、冷却,整个过程需要经过二十余道严格工序。其中最核心的是“一根七层酥”的制作技艺,即在一根麻花中嵌入七层酥脆的馅料,这是桂发祥独创的绝技。
在制作过程中,面团需要经过反复揉搓和折叠,使面筋充分延展,形成独特的层次感。馅料则选用芝麻、桃仁、瓜籽仁、青梅、桂花等十几种原料,经过精心配制,既保持了传统风味,又增添了丰富的口感。炸制时,油温的控制尤为关键,需要在160-180度之间精准掌握,才能使麻花外酥里嫩,色泽金黄。
成品的十八街麻花,不仅外观精美,条松而不懈,馅溢而不散,更以其香、酥、脆、甜的口感征服了无数食客。这种独特的风味,得益于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如今,桂发祥已拥有14条智能化生产线,年产能达7600多吨,但每一道工序都严格遵循传统工艺标准,确保了品质的一贯如一。
文化符号:古文化街上的“津味”代表
在天津古文化街上,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的店铺总是人头攒动。这里不仅是购买麻花的场所,更是一个展示天津传统文化的窗口。店铺内陈列着各种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产品,从经典的原味麻花到新式的水果味、巧克力味麻花,从传统包装到精美的礼盒装,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十八街麻花不仅是天津人的日常零食,更承载着浓厚的文化意义。它见证了天津从一个漕运港口发展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的历史变迁,也寄托着天津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古文化街上,十八街麻花与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等传统美食一起,共同构成了天津的饮食文化符号。
创新发展:老字号的“新”活力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十八街麻花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积极创新求变。桂发祥公司成立了研发中心,不断在原料配比、生产工艺等方面进行改良,目前已获得10余项发明专利。同时,公司还积极开发新产品,将麻花制作经验延伸到糕点、糖果等多个领域,形成多元化的产品体系。
在营销模式上,桂发祥也紧跟时代步伐。除了传统的门店销售,还积极开拓线上渠道,通过电商平台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同时,公司还注重品牌文化的传播,建立了十八街麻花文化馆,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故事。
2023年,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文化馆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称号,进一步提升了其文化影响力。如今的桂发祥,已发展成为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上市公司,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让这根小小的麻花香飘世界。
结语:传承与创新的完美融合
从1927年一个小作坊,到如今的上市公司;从街头小吃,到国家级非遗瑰宝,十八街麻花见证了天津的百年变迁,也展现了中华老字号的创新活力。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张展现天津城市魅力的“金名片”,在传承与创新中续写着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