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联动守护公交出行安全,让老年人出行更安心
多方联动守护公交出行安全,让老年人出行更安心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公交出行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6亿,其中不少老年人将公交作为主要出行方式。然而,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反应速度减慢等原因,老年人在公交出行中面临诸多安全隐患。
为应对这一挑战,各地公交公司和政府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提升老年人出行安全。例如,北京公交集团针对老年人就医需求,开行通医线路11条,覆盖28个社区和15所医院,有效解决了老年人就医出行难题。南京公交则推出响应式停靠公交,通过车内无人下车、车辆减速进站确认无人候车等情况下可越站通过,减少非必要停靠站次数,提高运营效率。
在硬件设施改造方面,各地积极推进适老化改造。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完成超过1.3万个城市公共汽电车站台适老化改造,低地板及低入口城市公共汽电车超过12万辆,打造4000余条敬老爱老城市公交线路。其中,河北沧州对366座公交站台进行适老化改造,新疆乌鲁木齐已有900余辆公交车采用低入口设计,安徽合肥对公交站台展开无障碍专项整改,改造后的站台坡缓防滑,有效提升老年人出行安全。
然而,老年人公交出行安全问题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部分老年人在高峰时段出行,挤占了年轻人的通勤资源,引发争议。另一方面,公交司机和乘客对老年人的照顾和理解程度参差不齐,有时甚至出现纠纷。例如,2024年1月,甘肃一公交车上,一名年轻男子因未及时给老人让座,遭到老人踢打辱骂;2021年12月,南京地铁上一名年轻女孩因未给老人让座,被老人指责并拍照威胁。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建议采取多种措施平衡各方利益。例如,上海在2016年终止了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制度,转而给予现金补贴,首日乘车老年人减少80%;石家庄市则推行老年人早晚高峰时段不再享受免费乘车政策,引发热议但获得不少年轻人支持。
综合来看,保障老年人公交出行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公交公司、社区和家庭等多方共同努力。政府应继续加大适老化改造力度,公交公司需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社区和家庭则要加强对老年人的交通安全教育。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给予老年人更多理解和关爱,共同营造安全、便捷、温馨的公交出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