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青少年如何通过阅读提升心理健康?
“双减”后,青少年如何通过阅读提升心理健康?
2021年7月,一场教育改革在中国大地掀起波澜——“双减”政策正式实施。这项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政策,不仅改变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为培养青少年阅读习惯提供了新的机遇。
阅读,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良药”
“双减”政策落地后,学生有了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如何利用这些时间提升自我,成为每个青少年都需要思考的问题。研究表明,阅读不仅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更对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
近期发表在《心理医学》期刊的一项研究,对10,243名青少年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阅读习惯能显著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显示,有阅读习惯的青少年表现出较少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注意力更加集中,攻击性和违规行为也相对较少。这些积极变化与阅读对大脑结构的正面影响密切相关。研究团队通过脑部扫描发现,喜爱阅读的青少年在与心理健康、行为和注意力相关的脑区显示出更大的体积和活动强度。
阅读疗法:心灵成长的新途径
心理学中有一个专门的术语——“阅读疗法”,它将书籍视为心灵的良药。通过精选的阅读材料,读者可以实现跨时空的心灵对话,产生观点的共鸣和碰撞,从而达到心理认同、净化和领悟的效果。
长沙市第一中学副校长彭健指出,优质的阅读不仅能帮助有心理困扰的人,对普通人同样具有积极影响。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能够穿越古今、跨越山海,遇见更多的人,建立起自我与外界更加丰富多元的联结。这种联结不仅能增加同理心,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看见”自己,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力量。
如何通过阅读提升心理健康?
选择合适的书籍:选择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关的书籍,可以是科普、历史、文学等。当内容吸引你时,阅读会变得更有趣。
设定轻松的阅读目标:每天抽出固定时间(如睡前半小时)读书,无需强迫自己完成整本书,重要的是养成习惯。
参与阅读活动:加入读书俱乐部或线上社群,和他人分享读书心得,交流能激发新的兴趣点。
创造舒适的阅读环境: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准备舒适的座椅和合适的灯光,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与人讨论:和家人、朋友聊聊书中的情节或人物,不同的视角会让你对书产生更多兴趣。
尝试速读技巧: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提高效率的同时减少因进度慢而产生的挫败感。
亲子阅读:构建和谐家庭关系的桥梁
在快节奏的当下,许多家长因工作繁忙而陪伴孩子的时间大幅减少;同时,过高的期望值和过多的限制也给孩子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使得亲子关系变得紧张甚至破裂。
亲子阅读是改善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共同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分享阅读的快乐,这不仅有助于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还能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阅读的魅力,从而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彭健认为,亲子阅读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种陪伴孩子成长的方式。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父母带着孩子一起读书、共同成长,为孩子提供了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将伴随孩子的一生,成为他们面对人生挑战和困难时的坚强后盾。当孩子遇到人生的至暗时刻时,这种通过阅读培养起来的安全感和内心力量将像一盏明灯,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结语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和成长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阅读不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一剂心灵的良药。通过科学的阅读方法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青少年不仅能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还能在阅读中找到自我成长的方向。让我们一起在阅读中寻找心灵的宁静,开启一段美好的心灵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