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vs被动:公募基金的变局与未来
主动vs被动:公募基金的变局与未来
2024年三季度,中国公募基金行业迎来一个历史性时刻:被动指数型基金持有A股市值首次超过主动权益类基金。这一转变背后,折射出中国资本市场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被动型基金的崛起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被动指数型基金持有A股市值达3.16万亿元,而同期主动权益类基金的总市值为2.89万亿元。这一历史性超越,标志着中国公募基金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被动型基金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
政策支持与市场发展
2024年,宽基ETF获得“国家队”大举增持,监管层也通过“新国九条”等政策为ETF发展按下“加速键”。同时,ETF的工具属性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青睐,推动了被动基金需求的增加。
投资者偏好的转变
随着市场效率的提高和信息透明度的增强,投资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低成本、高透明度的指数投资。数据显示,过去10年美国市场主动管理型基金资金持续净流出,被动型基金则持续获得资金净流入,这一趋势在中国市场也正在上演。
市场有效性的提升
随着机构投资者占比的提高和市场信息的快速传播,A股市场的有效性逐步提升。这使得主动管理型基金跑赢指数的难度加大,许多投资者发现被动指数基金的表现并不逊色于主动权益基金,甚至更具稳定性。
主动型基金的困境
与被动型基金的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主动偏股基金规模已连续三年下滑。2024年全年主动偏股基金总规模为31237.77亿元,较2023年末下降12.06%。这一趋势背后,反映了主动型基金面临的多重挑战。
市场风格偏离
主动权益基金的整体风格长期偏小盘成长,但在近年来的市场环境中,这种风格偏好对超额收益产生了显著的负贡献。特别是在2024年,以银行为代表的低估值蓝筹股表现突出,而主动基金普遍低配此类资产,错失了市场机会。
择时能力不足
主动型基金在市场下跌时往往仓位较重,而在市场上涨时左侧布局力度有限。2024年,主动管理基金在多个关键时点未能有效把握市场节奏,导致全年业绩表现不佳。
投资者信心下降
过去三年,主动型基金连续跑输市场指数,投资者信心受到打击。特别是在2024年,尽管权益市场整体呈现普涨行情,仍有约四成的主动偏股基金全年实现负收益,进一步削弱了投资者对主动管理的信心。
主动vs被动:谁将胜出?
面对被动型基金的崛起,主动型基金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这个问题引发了市场的广泛讨论。
从历史数据来看,被动型基金在长期投资中展现出明显优势。以美股市场为例,标普500在过去十年的年化收益率约为10.5%,而纳斯达克更是高达16%。相比之下,沪深300的年化收益率虽然也不错,但普通投资者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情绪波动和择时失误,往往未能实现与指数相当的收益。
然而,在特定市场环境下,主动型基金仍能创造超额收益。2025年以来,主动权益基金凭借出色的业绩表现引发行业和投资者关注。截至2月7日,全市场年内收益超过30%的主动权益产品已达9只,其中部分产品近一月收益超过50%。特别是在科技等高成长性行业,主动基金经理通过精选个股和灵活调整仓位,获得了显著的超额收益。
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被动投资有望继续占据市场主流。从海外市场经验来看,美国市场被动投资产品的市场份额已超过50%,而中国市场的这一比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市场有效性进一步提升,被动投资理念日益受认可,叠加政策扶持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这些趋势有望共同推动被动投资进一步发展。
但这并不意味着主动型基金将退出历史舞台。在市场出现结构性机会时,主动型基金仍能通过灵活的仓位调整和行业配置创造超额收益。特别是在一些新兴行业和细分市场,主动基金经理的专业研究能力仍能带来显著的投资优势。
投资者的理性选择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选择主动型还是被动型基金,关键在于自身的投资目标和风险偏好。如果追求稳定回报,且愿意接受市场平均收益,被动型基金无疑是更优选择。而如果希望在某些特定市场环境下获得超额收益,且能承受更高的风险,主动型基金则值得考虑。
一个合理的投资策略是将两者结合。例如,可以将60%-80%的资金配置于宽基指数基金,获取市场平均收益;将15%-20%的资金配置于具有潜力的行业主题基金,如科技、新能源等;剩余10%的资金可以配置于低谷行业的基金,如医疗等,以实现风险分散和收益优化。
结语
被动型基金的崛起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反映了市场效率提升和投资者理性的进步。但主动型基金在特定市场环境下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未来,两者将呈现出共同成长的发展格局,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