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络诈骗套路曝光!你中招了吗?
最新网络诈骗套路曝光!你中招了吗?
最新诈骗数据触目惊心
近期,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呈现多发高发态势,特别是在海外留学的中国学生群体中,已成为高风险人群。据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领馆通报,近期在澳中国公民遭遇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件频发,其中不少是刚到澳大利亚求学的中国留学生。这些诈骗案件不仅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还可能导致心理创伤。
针对留学生的新型诈骗手段
诈骗分子利用留学生初到异国他乡、防范意识薄弱的特点,精心设计了多种诈骗套路:
冒充官方机构:诈骗者会假冒中国驻外使领馆、国内公检法机构或当地政府部门,通过电话或邮件通知受害人“有重要文件需领取”或“涉嫌违法活动”,要求提供个人信息或支付费用。
虚构法律案件:诈骗分子会声称受害人涉及重大刑事案件,如洗钱、非法入境等,甚至出示伪造的“逮捕令”,威胁其缴纳“取保候审金”。
利用快递包裹:诈骗者会谎称有受害人的“违法包裹”被海关扣押,引导其与“警方”联系,进而实施诈骗。
高薪兼职诱饵:以“高薪兼职”为诱饵,要求支付“押金”或填写个人敏感信息,实施后续诈骗。
高发诈骗类型及防范要点
根据国内反诈预警数据,当前高发的诈骗类型主要包括:
网上刷单诈骗:诈骗分子通过网页、短信、社交软件等渠道发布兼职广告,以“足不出户、高额佣金”为噱头吸引受害人。防范要点:不要轻信“高额回报”的兼职信息,不要参与任何需要先期投入的刷单活动。
虚假投资理财:诈骗分子通过网络社交工具发布投资理财信息,以“内幕消息”“稳赚不赔”为诱饵,诱导受害人在虚假平台投资。防范要点:投资理财要选择正规平台,不要轻信所谓“理财大师”或“公司高管”的虚假身份。
冒充公检法诈骗:诈骗分子通过伪造的电话号码、视频通话甚至虚假的“逮捕令”,声称受害人涉及违法活动,威胁其缴纳“保证金”。防范要点: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或网络办案,更不会要求转账汇款。
网络贷款诈骗:诈骗分子以“低息贷款”为诱饵,要求支付“保证金”或“解冻金”。防范要点:正规贷款机构不会在放款前要求支付任何费用。
权威防范建议
面对电信网络诈骗,中国驻美使领馆和公安部提醒公众:
提高警惕: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信息,特别是自称官方机构的陌生来电。
保护个人信息:切勿随意泄露护照号码、银行账户、地址或联系方式等敏感信息。
拒绝不合理要求:如对方要求通过银行转账、购买礼品卡或虚拟货币支付,切勿听从。
及时报警:如遇可疑情况,立即向当地警方报案,并联系银行止付。
关注官方信息:定期浏览中国驻外使领馆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的安全提醒和防范建议。
反诈预警数据:全民反诈进行时
据统计,仅在2025年1月的第二周,浙江省玉环市就受理了24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其中网上刷单诈骗占比最高,达25%。当地警方一周内开展预警劝阻5207次,成功挽回群众损失约78.1万元。
电信网络诈骗具有较强的迷惑性和危害性,防范的关键在于提高警惕,保持理性。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是保护自身安全的有效措施。希望广大公众,特别是留学生群体,能够提高反诈意识,理智识别各种类型骗局,避免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