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诈家长会上的防骗秘籍:八大诈骗类型及防范要点
反诈家长会上的防骗秘籍:八大诈骗类型及防范要点
2024年12月,广东东莞一名11岁女孩在寒假期间使用奶奶手机购买游戏账号时,被诈骗分子以“优惠游戏皮肤”为诱饵,先后被骗取18万元。这一案例再次敲响了校园反诈警钟,也凸显了家庭和学校共同开展反诈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不断翻新,学生群体已成为诈骗分子的重要目标。根据警方统计,常见的针对学生的诈骗类型主要包括:
刷单返利诈骗:诈骗分子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兼职刷单信息,先以小额返利获取信任,再诱骗受害人进行大额刷单。例如,有学生在某兼职网站看到“足不出户,日赚百元”的刷单广告,尝试小额刷单后获得返利,随后在诈骗分子的诱导下投入 larger amount,最终被骗取数千元。
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诈骗:诈骗分子在游戏平台发布虚假的游戏账号、装备交易信息,诱骗学生进行线下交易。例如,有学生在游戏论坛看到低价出售游戏账号的信息,私下交易后发现账号被诈骗分子盗走,损失数千元。
冒充熟人诈骗:诈骗分子盗用老师或同学的社交账号,以各种理由向学生借钱。例如,有学生收到“同学”发来的信息,称家人急需用钱,请求帮忙转账,结果被骗取数千元。
虚假投资理财诈骗:诈骗分子通过社交媒体发布高额回报的投资信息,诱骗学生参与虚假投资。例如,有学生在朋友圈看到“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广告,投入数千元后发现无法提现,最终血本无归。
冒充公检法诈骗:诈骗分子冒充警察或检察官,以涉嫌违法为由威胁学生转账。例如,有学生接到自称是“公安局”的电话,称其涉嫌洗钱,需要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结果被骗取数万元。
面对这些诈骗手段,家长和学生应该如何防范呢?
提高警惕,不轻信陌生人:无论是电话、短信还是社交媒体上的信息,都要仔细甄别,不轻信陌生人的话。
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透露个人身份信息、银行账户信息,不轻易点击陌生链接或扫描不明二维码。
理性对待网络信息:遇到声称可以“轻松赚钱”、“高额回报”的信息要保持冷静,不要轻易相信。
加强沟通,多渠道核实:遇到可疑情况,及时与家人、老师或警方沟通,多方核实信息真伪。
安装反诈软件:在手机上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等反诈软件,利用技术手段防范诈骗。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不贪图小便宜,不轻信一夜暴富的神话。
关注官方反诈信息:定期关注警方发布的反诈预警信息,了解最新的诈骗手法和防范要点。
加强家校联动:家长要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网络安全教育,及时发现和预防潜在风险。
反诈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持续的教育和引导,我们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牢固的反诈防线,守护他们的财产安全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