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院一张床”:破解住院难的创新探索
“全院一张床”:破解住院难的创新探索
2024年8月1日,年近六旬的陈兵因肾结石伴肾积水、泌尿道感染,紧急前往重庆市巫溪县人民医院就医。医生检查后表示需要立即住院手术,但此时泌尿外科床位已满。在以往,这可能意味着漫长的等待,但这次,医院通过“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迅速将陈兵安排到普通外科病区,并立即准备手术。这一幕,正是当前中国医疗系统为解决住院难问题而进行的创新探索。
什么是“全院一张床”?
“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是指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打破科室间的床位壁垒,对全院床位进行动态化管理,统筹调配床位资源,实现跨科室收治患者。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将床位从科室资源转变为医院公共资源,通过统一调度,优化资源配置,解决住院难问题。
创新实践:从试点到推广
重庆:150余家医院的改革之路
重庆市是“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的先行者。据统计,截至2024年1月,该市已有150余家医院实施这一管理模式。以重医附二院为例,自实施以来的5个月内,已累计跨科收治患者423人次,床位使用率趋于均衡,患者就医体验显著改善。
西安:精细化管理提升服务效率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区采取“试点先行”的策略,率先在胸部外科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推行该模式。为了确保服务质量,医院组织了18场专科护理培训,内容涵盖护理常规、应急预案、健康教育、急救技能等多个维度,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跨学科护理能力。
北京、福建等地:因地制宜的探索
除了重庆和西安,北京、福建、海南等地也在积极探索“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细节和配套措施,为全国范围内的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
成效与挑战:一场深刻的医疗变革
显著成效:床位利用率提升,患者等待时间减少
“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的实施,有效缓解了住院难问题。以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为例,通过成立临床支持中心统筹管理全院床位,不仅实现了506张床位的共享,还显著缩短了患者等待时间。一位重症肺炎患者朱淋感慨道:“原以为要等几天才能住上院,没想到很快就安排到了骨科病区,整个过程非常顺利。”
面临挑战:医护工作量增加,跨学科护理能力待提升
新模式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医生需要“跟着患者跑”,跨科室查房和治疗成为常态,工作强度明显增加。同时,护理人员需要掌握更多跨学科护理知识,这对护理团队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医生表示:“多的时候一天要往返两三个科室查房、治疗,每天的步数轻松过万,我们把这种工作状态称为‘周游列科’。”
未来展望:配套改革是关键
要真正解决住院难问题,仅靠“全院一张床”还不够。专家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配套改革:
- 医保支付改革:将院前检查纳入住院医保支付范围,缩短术前住院日
- 强化医共体建设:增强上下转诊力度,保证术后康复、慢性病维持等患者的顺利下转
- 完善激励机制:合理分配医护绩效,充分调动积极性
- 加强信息化建设:依托数字化手段提升服务效能
“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的探索,体现了中国医疗系统在面对资源紧张挑战时的创新精神。这一模式不仅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提高了服务效率,更为未来医疗体系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随着配套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住院难这一长期困扰患者和医院的难题,将得到更加有效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