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初雪迟到36天!这场雪到底去哪儿了?
北京初雪迟到36天!这场雪到底去哪儿了?
2024-2025年的冬天,北京的初雪已经“迟到”了36天。截至1月8日,这场让全城期待的初雪依然没有踪影,创下北京历史上最晚初雪记录之一。根据北京气象局数据显示,北京平均初雪日为12月3日,而今年的初雪不仅迟到,而且“爽约”时间之长,令人不禁担忧。
这场罕见的初雪迟到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气候因素。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分析师胡啸指出,降雪需要水汽和冷空气两个条件同时满足,缺一不可。然而,今年北京的天气状况却偏偏缺少了这两个关键要素。
从全球气候角度来看,西伯利亚的异常高温是导致北京初雪迟到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冷空气的主要发源地,西伯利亚今年的气温异常偏高。以奥伊米亚康为例,这个被称为世界“冷极”的地方,12月平均气温竟然高达-34.7℃,比历史同期高出10.3℃。这种异常高温导致冷空气活动减弱,无法为北京带来足够的降温。
与此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偏西,也阻碍了水汽向北京地区的输送。气象专家指出,2024年冬季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西,不利于水汽向北京地区输送。加上南支槽偏弱,暖湿气流活动受限,导致北京地区水汽条件不足,无法形成有效降雪。
此外,拉尼娜现象的出现也对降雪产生了不利影响。虽然拉尼娜通常会带来冷冬,但今年的拉尼娜现象发展缓慢且强度较弱,未能有效降低北方地区的温度。相反,它还影响了暖湿气流的活动,使得中东部地区冬季风活跃降水偏少。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异常气候现象都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据统计,2024年全球气温达到历史新高,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6℃,超过《巴黎协定》设定的最高警戒值。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北方地区的气温普遍偏高,进一步降低了降雪的可能性。
初雪的迟到不仅影响了市民的日常生活,还对多个行业造成了不利影响。对于依赖冬季降雪的旅游地区,如滑雪胜地,降雪晚可能影响旅游收入和游客体验;景区的准备和运营成本可能增加,需要更多的造雪来维持滑雪道和其他冬季活动。以北京为例,各冰场一直冻不上、冻不实,一再调整开放时间。
幸运的是,1月23日起,一场强冷空气终于带来了大范围的降雪。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黄色预警和暴雪蓝色预警,预计1月25日至27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将出现明显大风降温天气。内蒙古东南部、辽宁东部和西部、河北南部和东北部、山东西南部、河南北部和东南部、安徽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将迎来大雪。
这场姗姗来迟的降雪,不仅缓解了北京及北方地区的“雪荒”,也为市民带来了久违的冬日乐趣。然而,这场降雪是否能弥补整个冬季的降雪不足,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提醒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气候治理,共同守护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