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开元寺塔:千年古塔展新颜
定州开元寺塔:千年古塔展新颜
在刚刚落幕的第八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定州作为分会场展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定州开元寺塔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开元寺塔不仅是定州的重要地标之一,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通过这次旅发大会,开元寺塔再次成为焦点,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了这座古城的魅力。
千年古塔,见证历史沧桑
定州开元寺塔,又名料敌塔,始建于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落成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整整修建了54年。这座高达83.7米的十一层砖木结构古塔,是中国现存最高的砖木结构古塔,被誉为“中华第一塔”。1961年,开元寺塔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塔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为了供奉开元寺大僧人令能从古印度取回的佛经;二是出于军事需要。北宋时期,定州地处宋辽交界,战略位置重要,登塔可望契丹军情,因此也被称为“料敌塔”。这种既作佛塔又兼军事功能的设计,在全国砖塔中极为罕见。
建筑奇观,展现古人智慧
开元寺塔的建筑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塔身为八角形楼阁式,从下至上按比例逐层收缩。塔身一到九层四个正方向辟门,四个侧方向辟盲窗,十层和十一层则八面辟门。塔顶覆盖绿琉璃剪边屋顶,呈八坡八脊式,每脊边各站立一尊铸铁力士,塔刹高8.56米,由砖雕莲花瓣底座、束腰仰覆莲纹铁钵、两个铜制宝珠和一个铜制宝顶组成。
塔内保留着许多珍贵文物,如宋代壁画、斗拱彩画等。这些彩画被梁思成先生赞誉为“宋式天花之佳作”。塔内还保存着多块北宋到清代的碑刻和名人题记,尤其是镶嵌在塔壁上的31块北宋石刻,为研究北宋官制、军制、佛教信仰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文化瑰宝,承载历史记忆
开元寺塔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载体,更是一座历史文献宝库。塔内保存的碑刻和题记,记录了从北宋到清代的多次修缮过程。这些碑刻中,有的是官方组织的,也有不少是民间自发捐资或集资的,体现了定州人对开元寺塔的深厚感情。
历史上,开元寺塔不仅是定州的地标,还是定州人重要的活动中心。据史料记载,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和佛诞日,郡人即于塔上醵金悬灯,热闹非凡。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登临塔顶,题字抒怀。明代定州知州袁瑄曾这样描述登塔所见:“滱水无波看倒影,恒山有翠接危峰。”
修缮保护,延续千年辉煌
能够伫立千年不倒,除了建造时工艺精湛外,也与后世不断的修缮分不开。关于定州开元寺塔的维修,元、明、清三朝都有记录。清代最后一次较大规模的维修是在雍正年间,但到了清光绪十年(1884年),塔的东北角从上至下全部塌落,面积约占外塔体的四分之一。直到1973年,由定县政府出资,定县博物馆才开始对塔进行维修。
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彻底、技术难度最高的维修始于1988年,结束于2003年,前后共花了15年。这次维修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不仅修复了塔体,还增设了铁制栏杆保护措施。维修过程中,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题写了“中华第一塔”五个大字,高度概括了开元寺塔的珍贵价值。
旅游新篇,焕发时代活力
第八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期间,定州以“定州行、定如意”为主题,推出了一系列文旅活动。开元寺塔作为重要景点,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还带动了周边文旅发展。游客不仅可以登塔远眺,欣赏古城全貌,还可以参观定州博物馆,了解定州丰富的历史文化。
为了提升旅游体验,定州推出了“游1”路省旅发大会公交旅游专线,串联起多个著名景点和文化地标。同时,开发了以开元寺塔和文庙及定州新八景为主体的文创产品,如冰箱贴、书签等,让游客可以把定州文化带回家。
结语
定州开元寺塔,这座千年古塔,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变迁,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结晶,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今,在新时代的文旅融合发展中,开元寺塔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