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汪小菲与张兰双双封号 一个“母系”家族企业传承的失败案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汪小菲与张兰双双封号 一个“母系”家族企业传承的失败案例

引用
1
来源
1.
https://finance.sina.cn/2025-02-08/detail-ineiumyv8728963.d.html

2月8日,抖音发布公告称,“张兰·俏生活”“张兰之箖玥甄选”“汪小菲”等账号利用逝者恶意炒作营销,推荐不实视频,以获取商业利益,并屡次发布不实、侵权内容,进行违规炒作,处罚后未有改正,被予以无限期封禁。

微博也宣布,已暂停张兰账号的直播功能。

关于张兰、汪小菲与大S的纠葛,媒体报道讨论得已经太多。 真正有意思的是,张兰、汪小菲作为“创一代”与“富二代”的典型样本,母子都创过业、踩过坑、爬起来重整旗鼓,但最终一败涂地。他们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一个家族企业从创业基因、代际传承到资本博弈的全方位溃败。

再来回顾下张兰的创业史,事业始于1991年的“阿兰酒家”,其成功得益于她对餐饮行业的敏锐嗅觉与强执行力。

然而,这种草根创业者常见的“直觉型经营”模式,在俏江南规模化阶段暴露致命短板。

她以传统餐饮思维应对资本市场,误将对赌协议视为单纯融资工具,而非战略升级的契机。

当2012年俏江南A股上市遇阻时,张兰仍试图用餐饮业“拆东墙补西墙”的生存逻辑对抗资本规则,最终被鼎晖资本与CVC联合绞杀。

这折射出中国初代企业家普遍存在的认知断层:精于产品运营,却对金融杠杆的破坏力缺乏敬畏。

实际上,张兰在处理与投资者的关系时显得过于自信和直接,忽视了资本市场的复杂性和规则性。

在面对鼎辉投资时,她的强硬态度加剧了双方的矛盾,而不是寻求更灵活的合作方式或解决方案。

此外,俏江南内部长期维持家族化管理模式,张兰一个人说了算。

这种封闭架构虽在创业初期提升效率,却在企业扩张期形成决策黑洞。

2005年左右,世界著名企业菲亚特集团提议以10亿美金入股俏江南。但据一位当初想投资俏江南的VC人士回忆,张兰的态度非常傲慢:“她完全讲不清大举扩张之下的赢利来源,其财务报表也一塌糊涂。”最终结果是未达协议。

当CVC通过资本手段介入时,张兰既无现代化公司治理体系制衡,也缺乏职业经理人团队支持,最终导致控制权旁落。

其失败印证了创一代企业家转型困境——难以突破“企业即家业”的思维定式。

这种家族治理模式不仅限制了企业的长远发展,还使得企业在面对外部挑战时显得脆弱不堪。

失去俏江南的张兰人生第二次创业,转型直播带货,但其种种手法同样反映出她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不适。

她将餐饮业“江湖气”带入新媒体领域,采用“骂战式营销”博取流量,却触犯平台生态规则。

如此传统商人“成王败寇”的生存哲学,在需要精细化用户运营的互联网时代显得格格不入。

当她在直播间消费家事纠纷、炒作逝者话题时,实则是用短平快逻辑践踏长期价值规律。

这样的做法虽然可能短期内吸引关注,但从长远来看,损害了品牌形象和个人信誉,最终导致账号被封禁等严重后果。

相比在镜头前似乎气吞一切的张兰,汪小菲的创业轨迹则始终笼罩在母亲光环之下。

从留学归国进入俏江南,到独立创办“S Hotel”,其商业资源、人脉网络乃至媒体关注度均源自家族背书。

“衔玉而生”的起点,导致其创业动机更多是身份证明而非市场需求驱动。

“S Hotel”选址盲目追求高端定位,忽视在地化经营逻辑,本质是对家族资源的挥霍式消耗。

汪小菲的跨界投资涉及茶饮、地产、电商等多个领域,却始终缺乏核心战略聚焦。

一连串“投机式创业”,暴露出二代企业家普遍存在的身份焦虑——急于证明自我价值,却无耐心构建系统性商业能力。

汪小菲在面对“S Hotel”经营危机时,选择用慈善捐赠转移舆论焦点,暴露出对现代企业社会责任认知的错位。

而汪在社交媒体上情绪化的言论输出,更凸显其缺乏危机管理的基本素养。

可以说,汪小菲将个人形象与企业品牌深度绑定的做法,恰恰违背了二代企业家应有的风险隔离意识。

他未能有效利用家族提供的资源和平台,建立自己的独特优势和商业模式,反而陷入了重复母亲旧路的陷阱中。

张兰与汪小菲的故事揭示了中国家族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

他们对商业本质的误判,从张兰的产品崇拜到汪小菲的流量迷信,都体现了“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的倾向。

两代人看似路径迥异,实则都陷入同样的陷阱。

此外,政商关系的认知盲区也是导致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无论是张兰因“国籍门”事件引发的舆论危机,还是汪小菲在两岸敏感议题上的失言,共同暴露出家族企业对政策风险的钝感。

这种政治智慧的缺失,成为击垮商业帝国的隐形利刃。

最后,代际传承的系统性溃败也值得深思。

张兰未能完成从创业者到企业家的蜕变,汪小菲则被困在继承者与创新者的身份夹缝中。

这种断裂的传承链条,使得家族企业既丢失了初代的企业家精神,又未能培育出适应新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张兰与汪小菲的失败,本质上是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微观投射。

创一代的局限性在于将时代红利误认为个人能力,富二代的困境则源于在资源温室中丧失生存韧性。

当我们审视张兰与汪小菲的关系时,不难发现他们彼此之间既是助力也是拖累。

张兰为汪小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平台,但同时也让他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独立探索和成长的机会。

汪小菲虽然继承了母亲的商业基因,但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时,却未能展现出足够的创新能力和应变智慧。

张兰在资本博弈中的失误,使得俏江南逐渐失去竞争力,间接影响了汪小菲的发展空间。

而汪小菲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出的战略短视和危机应对不足,则进一步加剧了家族企业的困境。

可以说,张兰与汪小菲的失败并非单方面的责任,而是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当草莽创业时代落幕、规范化商业文明崛起之际,张兰与汪小菲的故事为所有家族企业敲响警钟:真正的传承不是资源的移交,而是商业基因的进化。

唯有打破代际认知壁垒,重构企业价值内核,方能在剧变时代避免重蹈覆辙。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如何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灵活应对变化,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和政策环境,以及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新一代企业家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本文原文来自新浪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