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弗洛伊德和皮亚杰教你克服拖延
斯金纳、弗洛伊德和皮亚杰教你克服拖延
拖延症,这个让无数人又爱又恨的“小怪兽”,到底该如何征服?让我们请出三位心理学大师——斯金纳、弗洛伊德和皮亚杰,看看他们是如何解读拖延症的。
斯金纳:延迟满足vs即时奖励
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行为受到奖励和惩罚的控制。在面对拖延症时,斯金纳会告诉我们:拖延是因为我们更倾向于追求即时满足,而不是延迟满足。
想象一下,你正在写一篇重要的报告,但是手机里不断弹出各种短视频、社交媒体的消息。这些即时的娱乐活动会立即给你带来快乐,而写报告带来的满足感却要等到完成后才能体会到。这就像是在选择“现在吃一块蛋糕”还是“等一会儿吃一个更大的蛋糕”,很多人会选择前者。
那么,如何克服这种即时满足的诱惑呢?斯金纳会建议我们:
设定小目标和即时奖励:把大任务分解成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一个奖励。比如,写完一页报告就休息5分钟,看一集喜欢的电视剧。
使用番茄工作法:专注工作25分钟后休息5分钟,通过这种循环来平衡工作和休息。
避免诱惑:在需要专注的时候,尽量远离手机和其他可能分散注意力的设备。
弗洛伊德:内在冲突与焦虑
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认为,拖延往往源于内心的冲突和焦虑。这种冲突可能来自:
完美主义倾向:害怕失败,担心做不好,所以迟迟不敢开始。
潜意识的抵触:可能你内心并不想做这件事,或者对这件事有某种抗拒。
对控制的反叛:当任务是由他人强加时,你可能会通过拖延来表达反抗。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弗洛伊德会建议我们:
自我探索:花时间了解自己为什么拖延,是害怕失败还是对任务有抵触情绪。
接受不完美:明白“完成胜于完美”,允许自己犯错。
重新定义任务:把任务看作是自我成长的机会,而不是必须完成的负担。
皮亚杰:时间认知与责任理解
皮亚杰从认知发展的角度解释了拖延。他认为,年轻人可能还没有完全发展出对时间的准确感知和对责任的理解。这就像小时候我们认为“明天”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时间点,而现在却觉得“明天”转瞬即至。
皮亚杰会建议我们:
制定具体计划:把任务分解成具体的时间段,比如“上午9点到11点写报告的第一部分”。
使用时间管理工具:比如日历、待办事项列表等,帮助我们更好地感知时间。
培养责任感:通过设定目标和承诺,增强对任务的责任感。
实战案例:小明的转变
小明是一个典型的拖延症患者。每次写作业,他都会先玩手机、看视频,等到最后一刻才开始赶工。这让他经常熬夜,成绩也不理想。
在了解了三位心理学家的理论后,小明决定改变自己:
设定小目标:把作业分成小部分,每完成一部分就奖励自己看一集动画片。
自我探索:他发现其实自己害怕写不好被老师批评,于是调整心态,接受“完成胜于完美”。
使用时间管理工具:每天用日历规划时间,把任务具体到每个时间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拖延症状有了明显改善,成绩也逐渐提高。
写在最后
克服拖延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和调整。通过理解斯金纳、弗洛伊德和皮亚杰的理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审视自己的拖延行为,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记住,改变需要时间,对自己要有耐心,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战胜拖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