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废墟中的生命赞歌
汶川大地震:废墟中的生命赞歌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个让无数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时刻。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震源深度19千米,地震烈度达11度。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造成了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374,643人受伤,受灾总人口达4625.6万人。
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却在废墟中闪耀。在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一位母亲的遗体被发现时,她双膝跪地,上身前倾,双手扶地,保持着一种极其诡异的姿势。救援人员在她身下发现了一个毫发未伤的婴儿,婴儿安静地躺在母亲用身体撑起的生命空间里,旁边还有一部手机,屏幕上是一条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在北川中学,11岁的康洁上演了令人动容的一幕。地震发生时,她正在六楼上课。危急关头,她没有慌乱,而是冷静地从六楼跳下自救。获救后,她没有选择离开,而是返回废墟,帮助救援人员救出了好几个老师。
漩口中学遗址讲解员马国英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地震发生时,她5岁的弟弟在映秀幼儿园,之后一直没有找到。时隔16年,提起那场地震,她依然眼眶泛红。地震后,她离开了映秀,不愿面对失去弟弟的现实。2018年,广东对口援建汶川的工作人员重回映秀,马国英机缘下做了讲解员,为帮助映秀的人们讲述这里的故事,自此她决定面对,留在了这里。
在映秀镇,还有一位特殊的讲解员——尹欣。地震发生时,她正在漩口中学一楼教室上数学课。在老师的及时疏散下,整个班级在教学楼倒塌前全部跳墙跑至空旷区域,成为了漩口中学唯一无人伤亡的班级。2015年,毕业后的尹欣回到映秀做起了漩口中学遗址的讲解员,中途去马尔康做了一年多特殊学校的老师,但最终还是选择回到映秀镇。“因为经历过地震,真的再也不想和父母分开了。”
16年过去了,曾经满目疮痍的映秀镇已经焕然一新。从空中俯瞰,整齐划一的房屋,林立在奔流的岷江岸边。漩口中学遗址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游的热门打卡地,每天到映秀镇研学旅行的学生团队络绎不绝,同学们走进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宣誓广场、震中纪念馆等地参观,了解“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共同见证汶川从灾难走向振兴、从振兴走向美丽的涅槃过程。
回望历史,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同样给中国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那次地震造成至少30万人死亡,24万多人重伤,16.4万人致残,7200个家庭全家死亡,4204人成为孤儿。两次地震虽然相隔32年,但都展现了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的坚韧精神和无私奉献。
从唐山到汶川,两次大地震见证了中国的成长。如今的映秀镇,已经成为抗震救灾精神的象征。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么巨大的灾难,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一定能战胜困难,重建家园。
地震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但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那些在灾难中挺身而出的英雄,那些在废墟中坚守希望的母亲,那些在危难中互帮互助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让我们以史为鉴,增强防灾减灾意识,珍惜和平年代的美好生活,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