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防治迎来新突破:从精准医疗到中医药创新
冠心病防治迎来新突破:从精准医疗到中医药创新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冠心病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高达3.3亿,其中冠心病患者达1139万。2021年,我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率为135.08/10万,农村地区更是高达148.19/10万。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医学界在冠心病防治领域持续发力,取得了多项重要突破。
精准医疗引领冠心病治疗新纪元
在冠心病治疗领域,精准医疗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李妍教授指出,借助腔内影像技术如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血管病变情况,从而降低手术风险。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手术安全性,还为复杂冠心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
针对冠状动脉钙化病变这一治疗难点,医学界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李妍教授团队通过OCT与人工智能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钙化病变体积进行重新评估,提出了新的支架膨胀不良预测因子。这一发现不仅提高了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还为钙化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
中医药创新助力冠心病防治
在药物治疗领域,中医药的创新应用为冠心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以通心络为代表的创新中药,在改善冠脉微循环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研究显示,通心络可激活eNOS通路,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内皮细胞屏障功能,同时通过促进血管再生和抗凋亡作用保护心肌细胞。
更令人振奋的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牵头开展的“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CTS-AMI)”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该研究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上,结果显示,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标准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可显著降低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30%,降低再次心梗风险65%。这一发现为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证据。
手术治疗技术持续革新
在手术治疗领域,冠状动脉造影仍是诊断的“金标准”。在此基础上,支架植入术已成为最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值得一提的是,药物洗脱支架的出现被誉为冠心病介入治疗学上的重大突破。这种支架在裸金属支架表面涂上微量药物,可有效阻止动脉疤痕生成,进一步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
此外,针对复杂病变的治疗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例如,冲击波球囊技术在钙化病变治疗中展现出良好效果。李妍教授团队开展的全国多中心研究项目(Calci-Crack)初步结果显示,国产原研冲击波球囊在治疗钙化病变方面具有卓越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
展望未来
随着精准医疗、中医药创新和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正在持续改善。然而,专家也指出,冠心病的防治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急性心梗救治速度需要提升、部分西药治疗存在不良反应等。未来,通过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策略,有望进一步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面对冠心病这一重大健康威胁,医学界正在通过技术创新和多学科协作,不断推动防治水平的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更多创新成果的涌现,冠心病的治疗将迎来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