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红眼病高发季,校园如何科学防护?
秋冬红眼病高发季,校园如何科学防护?
秋冬季节是红眼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高发期,学校、幼托机构和工厂企业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易发生聚集性传染。广东省疾控中心和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提醒大家: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不揉眼;避免接触患者的生活用具及公共物品;一旦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并居家休息。通过这些科学有效的措施,可有效预防红眼病在校园中的传播。
为什么秋冬季节红眼病高发?
红眼病是一种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眼炎,主要表现为眼睛红肿、瘙痒、流泪、分泌物增多等症状。秋冬季节红眼病高发,主要有以下原因:
气温变化大:秋冬季节气温波动较大,病毒和细菌更容易滋生和传播。
空气干燥:干燥的环境容易导致眼部不适,人们会不自觉地频繁揉眼,增加了感染风险。
学校开学:秋季正值开学季,学生集中返校,为红眼病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校园为何成为红眼病的“重灾区”?
校园环境具有人员密集、接触频繁的特点,这为红眼病的传播提供了理想条件。
接触传播是主要途径:红眼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患者眼部分泌物,或通过被污染的手、物品等间接传播。在校园中,学生之间的密切接触和共用物品为病毒传播创造了机会。
儿童和青少年是高危人群: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且个人卫生习惯可能不够完善,更容易感染红眼病。
集体生活加速传播:宿舍、教室、食堂等公共场所的共用设施,如门把手、水龙头等,都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媒介。
如何科学预防红眼病?
针对校园环境的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个人卫生是关键:
- 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特别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
- 不揉眼:避免用手直接接触眼睛,减少感染机会。
- 专用毛巾:个人毛巾、脸盆等生活用品专人专用,不与他人共用。
环境清洁与消毒:
- 定期消毒:对教室、宿舍、食堂等公共场所的设施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
- 保持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病毒滞留。
健康监测与隔离:
- 及时就医:一旦发现红眼病症状,应立即就医。
- 居家休息:确诊患者需居家隔离,避免带病上课,防止疫情扩散。
健康教育:
- 宣传教育:通过校园广播、海报、班会等形式,普及红眼病防治知识。
- 养成习惯: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专家建议与最新科研进展
医学微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在研究红眼病时曾“以身试毒”,通过将红眼病患者的眼泪滴入自己眼中,证实了红眼病的病原体是病毒而非细菌。这一发现不仅明确了治疗方向,也大大节省了医疗资源。
根据最新研究,红眼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24型变种(CV-A24v)、肠道病毒70型(EV70)和某些血清型的腺病毒引起。这些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但通过科学预防和及时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疫情。
实用建议
学生个人防护:
- 随身携带消毒湿巾,随时清洁手部。
- 使用个人专用餐具和洗漱用品。
- 避免在公共场所长时间逗留,尤其是人群密集处。
学校管理措施:
- 建立晨检制度,及时发现疑似病例。
- 定期开展校园环境消杀工作。
- 准备充足的防疫物资,如洗手液、消毒液等。
家庭配合:
- 关注孩子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 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 保持家庭环境清洁,定期通风换气。
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红眼病的传播,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