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研究揭示:素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比你想象的更复杂
复旦研究揭示:素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比你想象的更复杂
2024年4月,复旦大学冯建峰/程炜课题组在《自然》杂志子刊Nature Mental Health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揭示了饮食偏好与大脑健康之间的关系。这项研究分析了18万余人的数据,发现素食者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研究将参与者的饮食偏好分为四类:
- 亚型1:无淀粉或低淀粉饮食,喜欢水果、蔬菜和蛋白质,但不喜欢淀粉类食物
- 亚型2:素食饮食,特别偏好蔬菜水果,但不爱蛋白质
- 亚型3:高蛋白和低纤维饮食,偏好零食和蛋白质,但不爱蔬果
- 亚型4:均衡饮食,各类食物都均衡摄入
研究发现,在心理健康指标方面,均衡饮食者(亚型4)表现最佳,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得分最低,幸福感最高。相比之下,素食者(亚型2)在部分心理健康问题上得分较高,幸福感较低。
更令人担忧的是,素食者对多种精神障碍疾病的遗传易感性显著更高。研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发现,素食者与均衡饮食者之间存在数百个显著差异的SNP(单核苷酸多态性),这些差异与精神障碍疾病、认知功能和大脑结构密切相关。
长期素食的营养隐患
长期素食可能导致多种营养缺乏,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心理健康。例如,维生素B12缺乏是素食者常见的问题。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素食者很难通过日常饮食获取足够的B12。缺乏维生素B12会导致记忆力衰退,增加早期失智的风险。
此外,素食者往往以淀粉类食物为主,优质蛋白质的摄入相对不足。虽然豆制品可以提供一部分蛋白质,但其吸收率和利用率都低于动物性蛋白质。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影响大脑功能,导致情绪波动、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钙质缺乏也是素食者常见的问题。植物中的质酸和草酸会干扰钙质的吸收,导致素食者容易出现钙质缺乏,影响神经系统功能。
如何让素食更健康
虽然素食存在一些营养隐患,但通过合理的搭配和补充,可以使其更加健康。
补充维生素B12:蛋奶素人群可以通过蛋类和乳制品补充,全素食者则需要通过紫菜、海苔等藻类食品或直接服用维生素B12补充剂。
确保优质蛋白质摄入:除了豆制品,还可以选择豆腐、豆浆等大豆制品,以及坚果、种子类食物。必要时可以考虑蛋白质补充剂。
补充钙质:选择富含钙质的植物性食物,如绿叶蔬菜、芝麻酱等。同时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
多样化饮食:尽量选择多种食材,确保营养全面。不要过分依赖某一种或几种食物。
定期检查:长期素食者应定期进行营养状况检查,及时发现并补充缺乏的营养素。
结语
虽然素食在某些方面有益健康,但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值得我们深思。均衡饮食才是维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在追求健康饮食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心理健康,理性看待素食,科学选择饮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