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探访杭州富阳石龙村:揭秘索面制作技艺
春节前探访杭州富阳石龙村:揭秘索面制作技艺
春节前夕,杭州市富阳区湖源乡石龙村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家家户户的院子里,一排排竹竿上挂满了洁白如雪的索面,在冬日的阳光下随风轻摆,宛如一幅动人的乡村画卷。
索面,这道有着千年历史的传统美食,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据史料记载,早在南梁时期,索面便已俘获了梁武帝的味蕾,获得了“长寿面”的美誉,成为了传统节日和庆典不可或缺的美食。在浙西地区,农民们在大年初一、婚嫁、生辰等重要时刻,都会享用这一碗象征长寿与幸福的美味。它不仅是一种食物,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礼尚往来的传统美德。
制作索面,是一门需要耐心与技巧的手艺。从和面到收面,整个过程需要两天一夜,历经十几道工序。57岁的吴粉罗是石龙村的索面制作能手,她从20多岁就开始学习这门手艺,至今已有30多个年头。每天从凌晨忙到晚上,她和老伴一天可以制作30斤索面,但依然供不应求。
“过年前我备了2800斤面粉,做出的索面都能卖完。”吴粉罗说。她介绍,制作索面的最佳时间是每年10月至春节前。制作时需要充足的阳光日照,确保温度与湿度的统一。“基本上当天晚上和面,第二天早晨拉面,日上三竿晒面,日差三竿收面。再有经验的师傅,历时20多个小时完成十几道复杂的工序后,也只能做出一簸箕索面。”
和面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一斤面粉配半斤水,盐的用量要恰到好处,多了面会发硬,少了则缺乏韧性。吴粉罗说:“面不能揉太湿,黏在一起就拉不细、不筋道。但是什么程度算刚好,就凭感觉了。”
揉好的面团需要在大面盆中“醒”上几个小时,这个过程被称为“催面”。之后,面团会被搓成粗条,抹上菜籽油防止粘连,再盘起来进行二次发酵。这个阶段的面团就像在积蓄力量,为接下来的拉伸做准备。
“上面”是整个工艺中最具观赏性的环节。将面坯揉成手指粗细后,均匀地缠在两根大拇指粗的竹竿之间,仿佛在搭建一座微型的空中桥梁。这个过程需要极高的技巧和耐心,稍有不慎就会导致面条断裂。
最后是晒面。索面需要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晾晒,直到完全干燥。这时的索面,色白如雪,细长如丝,轻轻一折就断,却能在水中久煮不烂。
索面的食用方法多样,可煮汤面、炒面或拌面。在杭州的面馆里,一碗热腾腾的索面,配上青菜、肉丝、鸡蛋等配料,是冬日里最受欢迎的美食之一。而索面的“衍生品”——“面头”(粘在竹竿上的面疙瘩),更是当地人的最爱。它既可以单独炒制,也可以作为其他菜肴的配料,口感筋道,别有风味。
近年来,石龙村通过和美乡村建设、新建饮用水库等,面貌焕然一新。村里还新建了农产品网络直播间,通过新媒体平台以及农博会等大型展会,不断对外推广宣传,有效拓宽了销路,增加了百姓收入。
2022年,索面制作技艺被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了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学习、传承这门手艺,村里也在思考调整索面的制作时间,规避半夜开工的传统模式。
一碗索面,承载着石龙村人的智慧与汗水,也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份坚持传统、精益求精的精神,显得尤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