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提醒:购买黄金手镯需警惕这些法律陷阱!
315提醒:购买黄金手镯需警惕这些法律陷阱!
随着金价持续走高,黄金消费市场迎来一波热潮。然而,在这股“淘金热”背后,却暗藏着诸多消费陷阱。从网络直播间的假货风波,到实体门店的价格欺诈,消费者在购买黄金手镯时面临着重重风险。正值“315消费者权益日”,让我们一起来揭开黄金消费中的那些“套路”。
假冒伪劣:足金变合金
在一些网络平台上,打着“999足金”旗号的产品销售火爆。然而,不少消费者却发现这些所谓的“足金”产品竟是假货。据央视曝光,一些直播间通过“抢购足金”等由头吸引消费者,待氛围烘托到位后,便开始售卖材质不明的产品。更有甚者,直接在产品证书上标注虚假信息,实际材质却是铜。
这些假黄金饰品的源头来自哪里?调查发现,义乌、海丰县等地成为仿金饰品的主要集散地。一些商家为了牟利,不仅在产品上刻印虚假的999标识,还通过伪造检测证书来增加迷惑性。在海丰县的一些首饰工厂,销售人员坦言,有999钢印的产品更畅销,而这些所谓的“足金”饰品,实际含金量可能只有0.001克。
“一口价”黄金:价格陷阱重重
“一口价”黄金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销售模式,即不按克重计价,而是直接给出一个固定价格。然而,这种看似便捷的销售方式却暗藏玄机。
消费者徐小姐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她在中国黄金岗顶店购买的“一口价”黄金首饰,折算成克重单价几乎是现行金价的1.5倍。更令人气愤的是,当她想换款时,却被告知只能换同样按件计算的黄金首饰,且需要增购30%。这种做法无疑是在进一步加重消费者的负担。
类似的情况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屡见不鲜。消费者普遍反映的问题包括:质保单中未写明工费与重量、未告知“一口价”黄金与称重黄金的区别、故意隐瞒克重信息等。这些行为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还涉嫌价格欺诈。
品牌金店:信任危机
令人意外的是,一些知名品牌金店也频频陷入消费纠纷。以老凤祥为例,近期就因“金手镯内藏金丝”事件登上热搜。河南卫辉的赵先生在老凤祥门店购买的中空金手镯内,竟然发现两根约6厘米长的金丝。这一发现引发公众对产品工艺水平和配重问题的质疑。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类问题并非个案。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老凤祥的投诉接近1600条,涉及质量瑕疵、售后反馈不及时、换购折旧费不透明等问题。而“一口价”黄金相关的投诉更是屡见不鲜,消费者反映店员在销售过程中故意隐瞒克重,甚至以“估计重量”的形式进行推销。
法律视角:消费者权益保护
面对黄金消费中的种种陷阱,消费者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家提供商品的真实信息,包括材质、工艺和配重等关键信息。
“一口价”黄金虽然是一种销售模式,但商家不能以此为由拒绝提供克重信息。如果商家故意隐瞒重要信息,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
商家要求只能用黄金换购“一口价”黄金,这种规定可能被视为对消费者权益的不合理限制。
如果发现商家以次充好,消费者可以依法要求经营者履行退换货义务,并可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
购买建议:理性消费是关键
面对黄金消费市场的种种陷阱,消费者在选购时应保持理性,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正规渠道:尽量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金店,避免在不明来源的网络平台购买。
了解产品信息:购买前要求商家提供详细的材质、克重、工艺等信息,不要轻信口头承诺。
留存证据:保存好购买凭证、质保单等,一旦出现问题可作为维权依据。
谨慎对待“一口价”产品:仔细询问价格构成,了解清楚换购政策,避免盲目跟风。
关注产品质量:检查产品是否有明显的瑕疵,必要时可要求复秤复验。
黄金消费热潮中,消费者既要抓住投资机遇,更要警惕各种消费陷阱。只有理性消费,才能真正享受到黄金带来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