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季防"海洋杀手",这些步骤不能少!
海鲜季防"海洋杀手",这些步骤不能少!
又到了一年中最令人期待的海鲜季!新鲜肥美的海鲜让人垂涎欲滴,但隐藏在美味背后的"海洋杀手"——创伤弧菌,却时刻威胁着我们的健康。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安全享用海鲜,远离这个致命的"隐形杀手"。
什么是创伤弧菌?
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是一种栖息在海洋中的细菌,与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并称为三大致病性弧菌。它具有"食肉菌"之称,是致死率最高的致病弧菌之一,广泛分布于水温较高的河海交界水域、近海、海湾及海底沉积物中,尤其喜欢寄生在贝壳类海洋生物中。
创伤弧菌是如何感染人体的?
创伤弧菌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感染人体:
- 皮肤接触:当皮肤有破损时,直接接触含有创伤弧菌的海水或海产品
- 食源性感染:食用了被创伤弧菌污染的海鲜,尤其是生食贝类等海鲜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肝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长期嗜酒者等)更容易感染,且感染后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达75%。
感染创伤弧菌有哪些症状?
创伤弧菌的毒性较强,潜伏期平均为24小时。感染后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 局部皮肤肿胀,疼痛明显
- 伤口周围皮肤呈黑紫色,有水疱
- 发热、腹痛、腹泻、呕吐
- 低血压
- 肌肉坏死和败血症
- 严重者可导致截肢,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
如何预防创伤弧菌感染?
避免生食海鲜:尤其是贝类等容易携带创伤弧菌的海鲜。烹饪时确保海鲜彻底煮熟,通常需要煮沸5-10分钟。
处理海鲜时戴手套:防止被尖锐的鱼刺、贝壳等划伤皮肤。如果不慎被刺伤,立即用清水冲洗伤口,并用酒精或碘伏消毒。
注意个人卫生:处理海鲜前后要彻底洗手,避免交叉污染。
特殊人群需谨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肝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等)应尽量避免接触海鲜和海水。
海边活动要小心:如果皮肤有伤口,尽量避免在海水中游泳或戏水。
真实案例:一个不小心,可能付出惨重代价
2024年4月,广东珠海一名2岁男童在菜市场接触生鱼后感染创伤弧菌,导致高烧不退、右脚肿胀,最终住进ICU,面临截肢风险,治疗5天就花费了8万元。
2023年7月,广东深圳一男子被罗非鱼骨刺伤手指,40小时后出现感染性休克,最终不得不截除坏死手指。
安全食用海鲜小贴士
选购新鲜海鲜:通过观察外观、闻味道、询问来源等方式选购新鲜海鲜。
正确储存海鲜:购买后应尽快食用,如需存放,应放在冰箱冷藏或冷冻。
彻底烹饪:烹饪时确保海鲜完全煮熟,不要贪图口感而食用未熟透的海鲜。
使用专用厨具:处理海鲜时使用专用的刀具和砧板,避免交叉污染。
适量食用:即使烹饪得当,也要适量食用海鲜,特别是痛风患者、甲亢患者等特殊人群。
虽然创伤弧菌听起来令人恐惧,但通过正确的预防措施,我们完全可以安全地享用美味的海鲜。记住,了解和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让我们一起享受美食的同时,保护好自己的健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