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侯古镇的那些绝美建筑,你打卡了吗?
百侯古镇的那些绝美建筑,你打卡了吗?
百侯古镇,这座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古镇,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这里不仅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更融合了客家传统与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建筑艺术。
肇庆堂:胡汉民亲笔题写匾额的百年建筑
肇庆堂是百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由杨敬修三子杨荫恒、四子杨俊三斥资8万光洋兴建,占地3280平方米,建筑面积1951平方米。这座建筑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堂横组合府第式客家围屋与西式洋楼的完美结合,展现了中西建筑艺术的巧妙融合。
走进肇庆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上堂屋内悬挂的“肇庆堂”匾额,这是由著名政治家胡汉民亲笔题写的,寓意开始带来吉庆。中堂宽大近百平方,由8块三米高硬木屏风门隔开内外,左右4块上部雕凿“忠、孝、廉、节”,中间4块刻凿“福、缘、善、庆”,字高一米,工整凝重,弥漫浓郁的儒家传统文化气息。堂上横匾“仁登寿域”为陈炯明所题,更添几分庄重。
海源楼:水客文化的见证者
海源楼是百侯古镇另一处不可错过的景点。这座建于1917年的建筑,由杨潮荣建造,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楼的布局呈“一”字展开,外欧内中,相得益彰,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乍看上下两层,楼顶露台盖有重檐式客家排屋,实为假三层。整体为混凝土、砖瓦与木构件结合的砼木结构。
海源楼不仅是杨潮荣从事水客业的见证,更是百侯古镇作为著名侨乡的历史见证。百侯地处山区,土地贫瘠,人多田少,迫于生计,自清乾嘉以来,大批外出谋生,至民国时期,村民已“络绎于南洋群岛矣”。据《大埔县志》1929年统计,赴南洋谋生者超3000人,占当地人口五分之一,家家有人在南洋,成为著名侨乡。那时,身在南洋的客侨与家乡联系,主要靠侨批、邮局投递、熟人捎带等方式,“水客”行业应运而生。
“水客”指常年往返南洋与家乡,给隔海相望的亲人带货、带信,乃至“过番”带路的人。在那个年代,这一职业并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必须有一定文化知识,会讲多种语言,在侨某一圈子有较高信誉。当时百侯水客行业成熟,从业人数多、品质高、信誉好。杨潮荣便是其中“大水客”,海源楼成为其从事水客业信誉的象征。
这栋标志性建筑,共有24个房间,建筑面积752平方米,布置成百侯侨批文化展览馆,现作为客栈民宿经营,它既是水客文化的见证,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
企南轩:中西合璧的书斋
企南轩原为书斋,后重建为中西合璧式样,包括一座堂屋和一座洋楼,展现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巧妙融合。企南轩由进士杨之徐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所建,后于民国六年重修。由旧堂屋和新洋楼组成,共有27个房间,占地1252平方米,建筑面积1490平方米。
楼旁一座牌坊式门头高挑的檐角,巍巍有翔动之感,门额书“企南轩”,系进士杨之徐壮年致仕归田,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所建书斋。外门上书“源溉”,门联:“源流千里,溉灌万顷”,体现耕读传家理念。走进内堂上厅,悬挂匾额“积庆堂”,取“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意。
这些建筑不仅反映了百侯古镇的历史变迁,也体现了客家人在不同文化影响下的创新精神。如今,这些建筑已成为研究客家文化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漫步在百侯古镇,仿佛穿越时空,感受着每一栋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你是否已经准备好去打卡这些绝美建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