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特林烟花:走红背后的环境之忧
加特林烟花:走红背后的环境之忧
2023年春节期间,一款名为“加特林”的烟花迅速走红。这种因射速快、火力猛而得名的组合类小型烟花,凭借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在短视频平台上掀起了一股燃放热潮。然而,全国人大代表、长沙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危险爆炸物品管理大队警务技术四级主任刘义新指出,这款网红烟花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和环境影响。他强调,“加特林烟花”装药量超标,射程远超国家标准,极易引发火灾和人身伤害。此外,燃放后的残渣和高温也对环境造成污染。为了保障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严格控制这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公众文明、安全地燃放烟花爆竹。
环境隐患不容忽视
加特林烟花的走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统计,2023年,浏阳花炮产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带动就业30万人以上。然而,其背后隐藏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首先,燃放加特林烟花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烟花爆竹在爆炸时,会释放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这些气体不仅会刺激人的咽、喉、鼻、肺和眼睛,还可能诱发慢性疾病。特别是在人口密集区域,这些有毒气体的扩散会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对敏感人群的健康构成威胁。
其次,加特林烟花的燃放还会带来严重的噪声污染。其爆炸声高达135分贝,远远超过人的听觉范围和耐受限度。高强度的噪声不仅会损害人的心血管系统,也会影响正常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还会影响睡眠、造成疲劳。
此外,加特林烟花的生产过程也会造成资源浪费。制造烟花爆竹需要消耗大量的矿物资源、化工原料和林木资源。而燃放后产生的大量鞭炮碎屑,给环卫部门带来严重的清理负担,占用大量的社会公共资源。
产业转型与环保升级
面对环境压力,作为中国最大烟花爆竹生产基地的湖南浏阳,率先开始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探索。
浏阳市政府积极推动烟花爆竹产业的环保升级。一方面,通过与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在新材料、新机械、新工艺、新产品、新包装等五个方面进行科研攻关。另一方面,大力推广微烟、无硫、少尘的环保型烟花,鼓励企业研发微烟无硫发射药、气态发射型烟花、再生植物纤维烟花外筒等环保产品。
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浏阳是全国最大的烟花爆竹生产基地,但其全年空气优良率仍保持在94%以上。这充分说明,通过技术创新和环保升级,烟花爆竹产业完全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际视野下的管理经验
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对烟花爆竹的管理政策各有不同。一些国家如德国、澳大利亚等,会在特定节日和重要时间节点组织烟花秀,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通过严格管理确保了环境和公共安全。
在中国,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对烟花爆竹的管理政策进行科学调整。2023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沈春耀在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报告2023年备案审查工作情况时指出,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制定的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对于销售、燃放符合质量标准的烟花爆竹未作全面禁止性规定。关于全面禁售、禁燃的问题,认识上有分歧,实践中也较难执行,应当按照上位法规定的精神予以修改。
这一表态引发了广泛讨论,也促使一些地方政府重新思考对烟花爆竹的管理政策。在确保安全和环保的前提下,适度放宽对烟花爆竹的限制,既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传统习俗的需求,又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结语:平衡发展与传承
加特林烟花的走红,反映了当代社会对传统民俗的新诠释。然而,其带来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面对这一挑战,我们既要通过科技创新和环保升级来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又要通过科学管理来平衡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像浏阳这样的成功案例,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让烟花爆竹这一传统民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同时,公众也应提高环保意识,选择环保型产品,文明燃放,共同守护我们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