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国之重器:黄旭华与中国核潜艇的故事
送别国之重器:黄旭华与中国核潜艇的故事
2025年2月6日,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院士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这位为国家核潜艇事业奉献一生的科学家,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国之脊梁”。
从学医到造艇:一位科学家的报国之路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一个医学世家。儿时的他原本立志从医,但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面对日寇的侵略,他毅然决定弃医从工,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立志用科技报国。
1958年,新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黄旭华被选中参与这一绝密项目。从那一刻起,他便开始了长达30年的隐姓埋名生活。作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他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用算盘和磅秤等最“土”的办法解决了最尖端的技术问题。
“深潜”三十年:为国铸就“钢铁蛟龙”
上世纪60年代,核潜艇研制工作几乎是从零开始。黄旭华和他的团队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模型,只能一边设计、一边施工;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和计算尺日夜演算;为了控制总重和稳性,甚至边角余料都要一一过秤。
在最艰难的时刻,黄旭华提出了大胆的设想:直接采用最先进的“水滴型”设计。这一决定不仅缩短了研制周期,更为中国核潜艇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花甲之年:世界首位下潜的核潜艇总设计师
1988年,64岁的黄旭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亲自参与核潜艇的极限深潜试验。这是世界上首次由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参与深潜,他用这一行动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也体现了对科研工作的严谨态度。
深潜试验成功后,黄旭华即兴挥毫:“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这十六个字,不仅是他个人的真实写照,更体现了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崇高精神。
“国之脊梁”:一生奉献,无怨无悔
黄旭华的一生,是对“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最好诠释。他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国家的核潜艇事业。他常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黄旭华先后荣获“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荣誉,但他始终谦虚低调,将自己视为科研团队的一员。他将2000余万元奖金捐给科研、科普和教育机构,用自己的行动激励着后辈不断前行。
精神永存:激励后来人
黄旭华院士的逝世,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深切悼念。在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师生们自发组织悼念活动,校园内挂满了追思横幅。在社交媒体上,无数网友发文致敬,称他是“最应该追的星”。
正如他曾经说过的:“当祖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就一次流光;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流血的时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黄旭华院士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奉献,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不懈奋斗。